心理學史:認知心理學流派

2022年10月10日17:10:19 心理 1646

現代認知心理思潮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後迅速發展,因奈瑟爾出版《認知心理學》一書而得名。到了80年代,它已成為當前西方心理學界盛行的一個新流派,基本上取代了行為主義心理學而在西方心理學領域居主導地位。今天,君君博士和大家一起來了解認知心理學流派的相關知識。

心理學史:認知心理學流派 - 天天要聞

學派簡述:

認知心理學流派反對行為主義理論,把研究重點從外在的行為轉移到了內部心理過程。他們把人的加工方式看成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系統,認為人腦的工作原則與計算機的工作原則相同,因而可以在計算機和人腦之間進行類比。他們強調人的已有知識結構行為當前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并力求通過計算機模擬等方式發現人們獲取和利用知識的規律,達到探究人類認知活動規律的目的。他們還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意識的能動作用,強調對人的認知過程進行整體綜合分析。

心理學史:認知心理學流派 - 天天要聞

核心理論:

1、人腦的信息加工

認知心理學流派把人腦看成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系統,由感受器、反應器、記憶和處理器四個部分組成。首先,外界向感受器輸入信息,信息在接受感受器處理之後,經過處理器進行符號重構、辨別和比較,接着進入記憶系統儲存可提取的符號結構,最後,由反應器對外界作出反應

心理學史:認知心理學流派 - 天天要聞

認知理論認為,知覺是確定人們所接收到的刺激物的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依賴於來自環境和知覺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識。完整的認知過程是定向——抽取特徵——與記憶中的知識相比較等一系列循環過程。

知識是通過圖示來起作用的,所謂圖示是一種心理結構,用於表示我們對於外部世界的已經內化了的知識單元。當圖示接受到適合於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圖示使人產生內部知覺期望,用來指導感覺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

2、記憶編碼

記憶是人腦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記憶是通過編碼、保持、再認或回憶的三個基本環節在人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認知心理學流派把記憶按特點分為聽覺編碼視覺編碼語義編碼。認為人是按事物的各種性狀將其分成三種編碼分別貯存在三個不同的位置,而後可以用聲、形、意三種不同的途徑來檢索這一記憶。

心理學史:認知心理學流派 - 天天要聞

代表人物:

奈瑟爾

奈塞爾花費兩年半時間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認知心理學專著——《認知心理學》,標誌着認知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登上歷史舞台。首次將以往零散的認知研究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學科框架,並在心理學史上首次賦予認知運動一個正式名稱。

他提出認知研究應具有生態效度,強調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應重視實驗室以外的世界。他批評當時認知心理學的主流研究將注意力過分地集中於內在心理加工過程,過分誇大接受者的作用而忽略了環境的影響

心理學史:認知心理學流派 - 天天要聞

皮亞傑

皮亞傑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他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即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兒童和學生從出生到成熟是遵循着一定的規律和順序進行發展的,所以要求教學必須遵循學生和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

心理學史:認知心理學流派 - 天天要聞

皮亞傑還在認知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的概念。

圖式:皮亞傑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一個有組織的、可重複的行為或思維模式

同化:把環境因素納入自己已有的圖式中,去加強和豐富主題的動作。這只是數量上的變化,沒有質的改變

順應:改變主體動作以適應客觀的變化,是質變

平衡:平衡是同化與順應作用兩種機能的平衡,它既是發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結構。當已有的圖式不能解決現有的問題,自然就產生了不平衡,就會想辦法來調整自己以重新達到平衡

專業著述:

奈瑟爾:《認知心理學》、《認知與現實》

皮亞傑:《兒童的語言和思想》、《兒童的判斷和推理》、《兒童關於世界的概念》、《兒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兒童的世界表象》、《兒童的道德判斷》、《兒童智慧的起源》、《兒童符號的形成》、《智慧心理學》、《從兒童到青年邏輯思維的發展》、《兒童邏輯思維的早期形成》、《發生認識論原理》、《建構主義

心理學史:認知心理學流派 - 天天要聞

好了,今天關於認知心理學派的知識就分享就到這裡。其實還有很多相關知識需要你自己去發現,去了解。如果你對心理學非常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去看看心理書籍,也可以通過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課程系統性地學習心理學。培訓課程會更詳細、具體地闡述各個流派的理論和學說,讓我們對於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有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

三君院,洞見你我他!每天學一點心理,讓你更懂你自己!

心理學史:認知心理學流派 - 天天要聞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