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生活中,你是否因為拖延而感到困擾?
面對着堆積如山的事情,你明明知道自己應該着手處理,卻焦慮地無法付諸行動,但事後又為自己的拖延而懊惱不已。
在豆瓣上,有一個“我們都是拖延症”的小組。裡面的帖子記錄著網友們各種印象深刻的拖延經歷——
明天要交作業了,刷了一晚上手機還沒開始做;
畢業論文拖到最後一周才開始寫,導致答辯時磕磕絆絆;
身份證過期四個月了才去更換,更換了好多天也沒有去拿;
拖延工作,每天加班到凌晨一點才睡,其實玩到十二點才幹活......
2
為什麼會出現拖延的情況呢?在《拖延心理學》一書中指出,人們拖延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恐懼失敗
有的人之所以拖延,是恐懼失敗。
這種類型的拖延者,擔心自己被他人評判,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別人發現,害怕自己付出最大努力還是達不到要求。
在他們內心,有這樣一種觀念:自我價值=能力=表現。
如果自己表現好,就是有能力的,有價值的;如果自己表現不好,就是沒有能力的,沒有價值的。
他們通過拖延來安慰自己,由此相信自己的能力高於自己的表現,而不願承受付出努力後帶來的失敗。
二、恐懼成功
有的人之所以拖延,是恐懼成功。
這種類型的拖延者,無法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反而害怕成功帶來的不利因素。
他們害怕成功讓他們付出更多,超出自己的承受範圍。
他們害怕成功會提高他人對自己的期待,導致自己喪失對生活的選擇權和控制權。
他們還害怕自己的成功會刺痛和冒犯到別人,以及遭受到他人的嫉妒。
因此,他們可能通過拖延的方式來破壞成功,來避免以上需要面對的負面影響。
三、爭奪控制權
有的人之所以拖延,是在爭奪控制權。
這種類型的拖延者,通過拖延來獲取對生活的掌控感。
他們抗拒他人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但無法直接拒絕,只好以拖延的方式來回應。
拖延能讓他們打破規則做自己,還可以抵制他人的侵犯,用被動的方式對他人說不。
除此之外,將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做,還可以給他們帶來一種冒險的刺激感。
四、尋找心理舒適區
有的人之所以拖延,是在尋求心理舒適區。
這種類型的拖延者,通過拖延來調整自己和他人的距離,來獲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有的人恐懼疏遠,害怕沒有夥伴讓自己感到孤立無援,於是通過拖延的方式讓自己陷入麻煩,來期待他人拯救自己,拉近彼此的距離。
有的人恐懼親密,害怕過度親密會讓他們精疲力竭,於是通過拖延的方式來疏遠關係,以維護自己的權益,避免自己再次受到傷害。
無論是恐懼疏遠還是親密,拖延成為維護他們心理舒適距離的一種方式。
3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拖延的情況,該如何戰勝它呢?可以採取以下幾種策略。
一、制定明確的目標和可行的計劃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時拖延,可以為自己確立可操作的目標。
這個目標需要是可觀察的、具體的、可分解的,並且第一步可以在5分鐘內完成。
比如,你在閱讀一本書時拖延,那麼就可以設立目標:先閱讀完一頁;
如果你在打掃衛生時拖延,那麼就可以設立目標:先把書桌清理乾淨;
如果你在處理文件時拖延,那麼就可以設立目標:打開電腦和文件......
邁出了第一步,你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複雜。
當自己取得了進步,可以給予自己喜歡的東西作為獎賞,比如一頓美食、一場電影、戶外遊玩等。
二、學會判斷時間並進行時間管理
如果你因為拖延,在時間一點一點消逝時而感到內心恐慌。
那麼你就需要在做事前提前做好計劃,併合理安排時間。
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完成一件事需要多久。
比如,通過閱讀一頁書需要多長時間,來安排自己讀完整本書所需的時間。
在處理較大的任務時,你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比如10分鐘、30分鐘,斷斷續續地來完成任務。
三、拒絕對自己無益的事
當不能直接拒絕時,就可能採用拖延的方式來間接地回應。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拒絕對自己無益的事。
比如,對浪費你時間的人或事說不;
扔掉你生活中沒用的雜物和內心中不適用的觀念;
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避免信息過載等。
四、利用身體和感官體驗擺脫拖延
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良好的身心狀態更有助於你處理事情。
拖延時,你可以進行適當的運動,活動自己的身體,來讓自己的大腦更輕鬆。
也可以通過正念的方式,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呼吸上,來緩解拖延造成的焦慮。
還可以保持充足的睡眠,讓自己更有精神去處理事情。
當你的身心狀態處於平和之中時,你更有可能擺脫拖延。
4
寫在最後
戰勝拖延需要一個過程,中間可能會出現反覆的情況。
不要為此過度自責、懊惱,而是要學會及時肯定自己的進步。
這樣,你就更有勇氣去面對自己需要處理的事情,而不是拖延。
(文章部分內容源自簡·博克 萊諾拉·袁 《拖延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