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抑鬱了?抑鬱症的6個表現很明顯,希望你沒被說中

2022年10月09日08:17:24 心理 1239

人生在世難免有負面情緒,每當情緒爆發的時候都會想,為什麼別人總是很開心很幸福,而自己卻覺得沒意思呢?這些小情緒到底是正常的,還是真的病了?

怎麼樣分辨自己是真的病了,還是情緒不好?

很多人對抑鬱症的知識一知半解,還停留在“抑鬱”兩個字上,對它的感受大多是不開心、低落,但其實精神疾病比你想的複雜得多,它不僅僅是情緒上的改變,從“一慢、兩低、三減”6個表現上能看出來。

“一慢”——行動速度慢

“兩低”——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

“三減”——興趣減退、精力減少、思維減速

我是不是抑鬱了?抑鬱症的6個表現很明顯,希望你沒被說中 - 天天要聞


患者會經常一個人待在家裡,你喊他的時候他給你的回應很慢,日常行為也很慢,包括起床、穿衣、刷牙、吃飯等,就像一個人被按下了減速按鈕,對什麼事都無反應或慢慢吞吞,但是也有一些患者會表現出反常,來回焦躁不安地行走、自說自話等。

從患者的情緒和話語中也能看出來,他們經常苦眉皺臉,一副想哭的表情,總是說一些自己沒用、內疚的話,哪怕是很好笑的事情他們聽了也沒有感覺,還是覺得心情很不好。

對自己擅長的、喜歡的東西失去興趣,總說自己很累,不能進行太複雜的活動,邏輯能力、記憶力、反應能力都有所減退。比如正常人看到野餐兩個字,可能會聯想到周末、放假、自駕游、拍照等一系列詞語,而患者是很難集中精神的,也說不出和野餐相關的詞彙。

平時心情不好,大多數人看點喜劇片就又開始樂呵呵了,實在不行就發泄一通,去買東西,和朋友打牌,但是生病的人不僅僅是情緒不好,還會有一系列軀體癥狀,例如睡不着、肚子痛、渾身乏力等。

我是不是抑鬱了?抑鬱症的6個表現很明顯,希望你沒被說中 - 天天要聞


三類人是抑鬱症高危人群,格外注意

孕產婦

孕期前三個月和分娩後三個月,是女性情緒最脆弱的時候,要面對哇哇大哭的孩子,還要忍受身體的疼痛,如果這個時候家人再忽視孕產婦的感受,每天家庭關係緊張,就會讓女性情緒崩潰。尤其是心理素質差、容易生氣、婆媳關係緊張的女性,要格外注意這個問題。

老年人

老年人抑鬱症是非常棘手的,因為他們總是懷疑自己有病,覺得有人圖謀自己,而且老人的身體狀況比較複雜,情緒的變化也有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所以要全面檢查排查原因,不能按照固有的思維方式治療。

我是不是抑鬱了?抑鬱症的6個表現很明顯,希望你沒被說中 - 天天要聞


學生

十幾歲的孩子心智趨近成熟但又沒有完全成熟,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見,但有時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而且孩子很容易受同學和家庭影響,若是遭遇家暴或校園暴力,會讓他們的精神世界受到重創。

疾病到來時不會看你什麼身份地位,也不會看你年輕還是年老,我們的精神世界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唯有關愛才能遠離疾病。此外,家人的態度也很重要,以下幾句話希望你不要和抑鬱症患者說。

這些話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

“勸你想開點,堅強點,沒什麼大不了的”

患者得的是精神疾病,他們之所以會鑽進死胡同,就是因為神經功能異常,情緒不受控制,你讓患者堅強、加油,在他們看來就是不相信自己,說這句話就相當於讓一個腿斷掉的人多運動,不太現實。

我是不是抑鬱了?抑鬱症的6個表現很明顯,希望你沒被說中 - 天天要聞


“你活着有什麼用?對這個家一點貢獻都沒有”

患者的自我評價本來就很低了,很容易自殘,說這些話就是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把他們推向深淵,有可能導致患者自殘。如果你什麼鼓勵的話都不會說,那就給他們一個擁抱吧!患者也要停止自責,讓生活簡單一點,不要想太多,目前要做的就是減輕壓力。

“我不需要你的幫助,你什麼都不懂”

患者需要別人的肯定和鼓勵,如果你總是指責、拒絕病人,他們更會感覺自己不被需要、被世界拋棄,從而產生消極的念頭。可以不做重大決定,但是一些生活上的小事還是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的,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壓抑自己。或者帶患者出去做社工,體驗幫助別人是什麼感覺,慢慢產生幸福感和成就感。

我是不是抑鬱了?抑鬱症的6個表現很明顯,希望你沒被說中 - 天天要聞


“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身份地位再高,活得再光鮮亮麗,也會產生煩惱,患者現在需要的是一個理解他的人,而不是出言諷刺,如果你說得太多他們最後可能封閉自我,什麼都不說。

人的精神活動應該是穩定的,符合一個人的個性和道德,如果和過去的自己相比反差很大,那麼有可能是生病了。

生活中總會遇到難以邁過的難關,面臨重大意外事件,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能很好地面對,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自己真的不知道怎麼做,可以問一問家人和朋友,向專業領域的人求助,不要自己一個扛,再多的困難都會隨時間消逝,總有一天會好的,別放棄治療。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