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等,我們熟知的《被討厭的勇氣》的另一個名字就叫《“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其作者岸見一郎也著有《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
阿德勒雖然出身富裕家庭,但是他的一生也並不順利。幼年時,睡在他身旁的弟弟去世,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這使他十分畏懼死亡。五歲時因得了肺炎,痊癒後決定當醫生。求學時成績平平,數學成績極差,在父親的支持鼓勵下,他終於成為了班上數學最好的學生。
25歲時,阿德勒取得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初為一名眼科醫師,他特別注意身體器官的自卑,認為它是驅使個人採取行動的真正動力。後轉向精神病學,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之後又成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兩人在心理學上的觀點有很多分歧,最大的就是阿德勒強調人是有意識的個體,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參與決定自己的命運,而弗洛伊德更相信宿命論。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性群體,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而弗洛伊德則強調人的生物學本能,人的成長過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開,其行為是先天決定的。
其次,個體心理學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其不可分割性,是由各種動機、特質、興趣、價值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這些不同的部分,針部分各司其職。
第三,個體心理學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阿德勒認為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物,意識的行為是人類主要的行為。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則認為無意識是人格的中心。
第四,阿德勒強調未來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他認為,人既然是有意識的,就能意識到未來的種種條件,制定某種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阿德勒也承認過去的經驗對人的行為有影響,但他認為不是決定性的,這同弗洛伊德顯然是對立的。
第五,個體心理學認為性只是人類行為的動力因素之一,真正對人的行為起作用的還是人的社會需要。
追求優越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但追求優越的結果卻有兩重性。它既可以激勵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積極的成長,也會導致忽視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從而產生“自尊情結”,使人變得缺乏社會興趣,妄自尊大起來。
阿德勒認為人是社會性生物,在人的本性中天生具有社會興趣的潛能,有無社會興趣是衡量個體是否健康的主要要標準,社會興趣的水平決定一個人生活意義的大小和對社會貢獻的程度。
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阿德勒堅持自卑感是人生的源水,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暴自棄或發生精神疾病,也能激勵人,使人發憤圖強,振作精神迎頭趕上。唯一正確的能夠超越自卑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聯繫在一起。(後面我們會詳細學習)
啟示
第一,改變自己靠“行動”。自我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必須撞到什麼反彈回來才能看到,心理學只能幫助我們改變認知,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在改變了認知後,我們才可能從原來的不行動改成行動,找到自身天賦優勢,才能帶來自身的改變,創造自己的命運。
第二,改變他人靠“愛”。就像阿德勒的父親就是靠愛和支持幫助阿德勒提升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我們想改變他人靠的不是控制,而是以他人需求為前提、給對方自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