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心理醫生》
作者:羅伯特.戴博德
作者是英國 資深心理諮詢師,用經典童話的動物主角來演繹一個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板,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諮詢工作心得,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
這本書,已經是第五次閱讀了。每當出現不快樂,想發脾氣,覺得壓力很大的時候,都在閱讀過程中,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探尋情緒的根源、體驗諮詢的細節,完成一場自我的療愈。
隨着閱讀次數的增多,我發現裡面講述的不僅僅是心理諮詢,也可以用於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也可以對照自身行為,是否是那位挑剔的父母。
書本講了兒童自我狀態有一種重要組成部分叫“自然性兒童”,攜帶者基本情感: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和恐懼,而這些情感是與生俱來的,比如說:嬰兒為了得到關注和食物會尖叫。
隨着長大會有其他因素參與進來,最重要的是父母,嬰兒做的所有事情都會引發父母的某些反應。面對哭鬧的嬰兒,母親通常的反應是給予愛和安撫。但也有父母會做出缺乏愛心的舉動。母親可能累了,甚至病了,就會表現得很嚴厲。又或者,父親的育兒觀念可能非常嚴苛,就會故意無視嬰兒的哭鬧,怕‘寵壞’了他。慢慢的嬰兒學到的一種生存的策略,並發展出一套行為來應對父母和其他人。就像是畫家調色板上的紅黃藍三原色一樣,每一個‘自然型兒童’都具備基本情感。但隨後我們必須學習調整自然行為來適應特殊情形。我們會將三原色的色調調暗,使它們看上去柔和,以利於生存,同時也藉此保護我們個體的完整性。這就意味着我們得學會處理憤怒,包括父母的憤怒,還有我們自己的。
倘若一個人被比自己強大許多倍還無法逃離的人欺凌和傷害,他可能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會同意他人的想法,不敢反駁,取悅,道歉,甚至依賴,這個強大的人是父母呢。所以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已經成年,長得高大威猛,別人還說他還沒長大。成長的本質就是要減少並最終打破這樣的依賴關係,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達成這點,有些人能部分達成,而很多人則會依賴一輩子。”
“那這跟順從行為有什麼關係?
“順從行為可能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兒童是怎麼表現憤怒的
從強到弱:叛逆_撒潑-慪氣-任性-鬱悶-拖延-厭煩-退縮
比如孩子聽到大人說‘不行,你不能這樣!’這讓孩子非常憤怒,同時又感到無助,因為對那個讓他生氣的大人,孩子沒法用暴力或者帶有攻擊性的行為去回應,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倒在地,又踢又叫。而當成年人也這麼乾的時候,我們會說他在‘無理取鬧’。”
當父母屬於挑剔型就要注意了,要立刻改,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人,因此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狀態’包含了自出生起,孩子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含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讓孩子藉此判斷是非對錯。這些價值觀來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孩子行為的人。他們的言行塑造了孩子的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對孩子之後的人生產生影響。”
只有了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審視父母自身的狀態,才能對他們做出合理的教育,做出合理的榜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健康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