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諮詢的疑惑:心理諮詢為什麼必須收費?

2022年10月06日20:48:39 心理 1879

關於心理諮詢收費問題,很多人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支持,看到“收費”就放棄了心理諮詢,寧願在自己的心靈之牢里倍受碾磨,繼續忍受痛苦。

我們買衣服、吃飯、買房子、車子是物質消費,會帶來滿足感、安全感、幸福感。心理諮詢是精神消費,如果通過諮詢能帶給我們好的心態、健康的身心靈,更多滿足感、安全感、幸福感,那麼,它帶給我們的價值要遠遠超過一件漂亮的衣服、一張昂貴的床甚至豪華的房車

很多人已經擁有漂亮高檔的衣服、寬敞的房子、豪華的轎車甚至別墅,但是仍然開心不起來,仍然在痛苦的糾結中徘徊,仍然被關係折磨,被貪慾折磨,被病痛折磨。

藉助心理諮詢,可以使我們對自我有全新的認識,大部分的困惑也能找到出口,有幸遇到好的心理諮詢師,還能“活出全新的自己”!

關於心理諮詢的疑惑:心理諮詢為什麼必須收費? - 天天要聞

▲諮詢室實景

一次不付費的心理諮詢,求助者是不大可能重視心理諮詢師的協助的,也未必真的想付出努力去改變自己目前的心理狀況。弗洛伊德認為不收費的心理諮詢(治療),對來訪者的療愈無益。

所以,心理諮詢的收費是通過求助者適當的經濟付出,使其看重和珍惜諮詢過程,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諮詢師辛勤勞動的表現。

來訪者經濟上的付出,是重視雙方交流帶給自己啟迪,使自己不斷進步,最終獲得滿意的療效的必要條件。


01諮詢收費本身有一定的心理治療和不良人格矯治作用

心理諮詢的過程需要諮詢雙方配合,共同付出努力。

在免費的心理諮詢中,來訪者往往缺乏探索自我和改變自我的動力,總希望等待諮詢師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這種等待他人援助而自身不作為,不付出卻想收穫的觀念本身就是一種病態觀念,不利於來訪者的康復;

這樣收費就成了衡量來訪者改變意願強烈與否的工具,有些諮詢師個案諮詢收費相當昂貴,願意付出這麼昂貴的諮詢費用的來訪者,其強烈的改變意願本身就是很良好的動力-----朝向人格整合和健康的動力;同時收費服務對來訪者的就診行為也是一種行為上的規範。

在約定的時間內按與諮詢師約定的內容進行咨商,本身對增強諮詢者的自我意識,責任心,自我控制能力等都有積極作用。

關於心理諮詢的疑惑:心理諮詢為什麼必須收費? - 天天要聞


02收費,也是為了使諮詢師和來訪者保持距離、釐清身份的必要手段

收費,意味着明確了諮詢師的責任和義務,也同時明確了來訪者的權利和責任。

不收費的心理諮詢往往都是較隨意的,諮詢師和來訪者的責任、義務關係就顯得曖昧不清,或變成一種權利關係或產生不必要的罪惡感,從而影響到諮詢關係。

為建立規範、良好的諮詢關係,諮詢師收取一定的諮詢費用,與來訪者形成一種服務合同關係

來訪者通過付費表明了誠意和信任,為節約時間將主動配合按時就診,諮詢師則承擔了義務和責任;雙方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諮詢效果才能得到保證。

關於心理諮詢的疑惑:心理諮詢為什麼必須收費? - 天天要聞


03心理諮詢師是一種職業

心理諮詢是諮詢師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心理諮詢師付出的勞動和時間理應得到合理的報酬,是正常的職業勞動收入。

也只有當心理諮詢師的實際勞動獲得相應的回報,才能使心理諮詢師在沒有生存壓力的前提下投身心理諮詢事業之中。

心理諮詢師為了不斷提高業務水平,保持良好的諮詢、治療狀態,更好地為來訪者服務,必須終其一生連續不斷地參加業務學習和交流,併到資深同行那裡接受督導(國外的精神分析師動輒都要做連續7、8年的自我體驗,最少也要每周一個小時)這些學習過程也都是付費的,而且價格不菲。

所以說,心理諮詢和治療是一門昂貴的職業,不收取適當的費用,就不可能維持心理諮詢和治療的正常、良性發展。

因此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都必須收費,免費的心理諮詢也許可以落得一個熱心助人的好名聲,實際上往往失之隨意、偏離規範,不收費的心理諮詢往往都是較隨意的、不專業的。

其負面影響表現在,諮詢時因為不收費,來訪者往往把諮詢師當作傾泄不良情緒和自我表現的對象,滔滔不絕卻離題萬里,想來即來,想走就走,問題依舊;而諮詢人員呢,因為不收費,也難以保持責任心和助人熱情,甚至會感到自已竭心儘力的工作竟成為他人可有可無的情緒垃圾桶,而倍受挫折。

實踐已經證明,這種所謂的義務諮詢很難起到真正幫助來訪者的效果。因此專業心理諮詢應以收費服務為主,而且收費不會太低。

關於心理諮詢的疑惑:心理諮詢為什麼必須收費? - 天天要聞

一次心理諮詢或治療的費用不會比一些人到飯店吃一頓飯更貴。

一個療程的心理諮詢費用不會比任何慢性內科疾病一個月的醫藥費更貴。

心理諮詢與治療必須有相當於其價值的收費,因為這本身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工作,心理諮詢師、治療師付出的是強度極高的心力勞動,也會讓來訪者或整個社會重視並認真對待它。

它會帶給人全新的內心感受和內心世界,甚至會影響人的一生。

專業的心理諮詢,收費往往以一個療程為準。因為心理障礙的形成往往是長年以來日積月累的結果,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心理障礙的解除絕不是一次、兩次諮詢就能見效的,要看到諮詢的效果往往至少需要二個療程以上的心理治療。

專業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鼻祖弗洛伊德對心理障礙的治療往往持續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大部分有心理問題的人總希望有立竿見影的方法或者“靈丹妙藥”,能一下子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不可能也很不現實的。目前流行的短程心理治療,一個療程約以1~~2個月為期,每周一次或兩次。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