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2022年10月01日00:30:30 心理 1890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來源:抑鬱研究所(ID:yiyuyanjiusuo)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我國成人抑鬱障礙終生患病率為6.8%,其中抑鬱症為3.4%,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9500萬,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鬱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10億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礙困擾,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殺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自殺人數佔全球自殺人數的77%


新冠疫情後,全球精神障礙疾病負擔更加沉重,重度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病例分別增加了28%26%,抑鬱症患者激增5300萬,增幅高達27.6%。疫情的壓力,給抑鬱症的診斷及治療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2021年發表於《柳葉刀》上的研究提到,新冠大流行使得公共衛生安全因素變得突出,但其他和不平等相關的複雜社會因素並未消失,此前已有研究顯示,疫情給婦女和年輕人帶來的影響最嚴重。


同時,國民對於抑鬱症的了解還知之甚少,抑鬱症患者依然面臨著病恥感強,疾病教育缺失,就醫困難等問題。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為此,抑鬱研究所聯合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好心情、靈北中國,在抑鬱症患者群體中收集了6670份有效問卷,共同打造此份《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從國民抑鬱症現狀、抑鬱症患者現狀、患者就醫現狀、患者用藥現狀以及預防與干預等5個方面,客觀、全面反映我國抑鬱症全貌及變化,呼籲國民高度重視心理健康,並探討更有效的新興治療方式。


01

引發抑鬱的原因


分別有86%68%的患者認為:

引發抑鬱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緒壓力家庭親子關係

其次是親密關係職業發展,分別占45%35%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很多時候,人們會把負面情緒埋在心裡,不僅無法化解,反而有陷入抑鬱的風險。


事實上,這些情緒需要被正視和表達,我們需要意識到:負面情緒的存在本來就是正常且普遍的。


02

50%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

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抑鬱症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社會亟需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於成人。


有研究認為,成年期抑鬱症在青少年時期已發病。


03

被忽視的青少年抑鬱症: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個生病的家


77%69%的學生患者在人際關係家庭關係中易出現抑鬱。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63%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衝突/家暴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造成青少年抑鬱的原因


對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醫前極為關鍵的一環。他們能否及時察覺孩子的異動,並給予有效的關注和引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病情走向。


很多家長都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卻看不到背後的情緒和精神因素,把問題簡單定性為不愛學習、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


長此以往,導致青少年的抑鬱之路“道阻且長”,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等傾向。


青少年罹患抑鬱症的現象不容忽視,我們應當在社會、家庭、個人之間構成良好的動態系統,相互影響、促進改變。


04

職場抑鬱:

互聯網和教培行業為重災區


互聯網教育培訓行業,成為職場抑鬱的“重災區”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中國86%的公司沒有給員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務。


互聯網和教育行業的內卷程度高,很多時候需要“24小時待機”,讓人難以分清生活和工作的邊界。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當工作繁重、自我要求過高,令人倍感壓力時,很容易引發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種癥狀,比如失眠、焦慮、持續性睏倦、提不起精神,甚至頭痛嘔吐。


因為對疾病沒有正確認識,一些人把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劃等號,很多職場人被籠罩在病恥感之中,不願透露病情,更不願就醫。


05

女性患病率約為男性兩倍


抑鬱症患者中,女性佔比為68%,遠高於男性;

女性抑鬱症的患病率約為男性的2倍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柳葉刀》發布的多項研究和報告顯示,女性受到疫情帶來的社會與經濟負面影響更大。


諸如月經周期、妊娠、更年期激素變化等女性生殖相關的抑鬱症亞類也被稱為生殖性抑鬱。


抑鬱症不僅會影響女性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到她們的社交關係、職業生涯和自我價值感,而且會由於生理激素和外界刺激等因素而使她們的病情變得更加複雜。


06

產後抑鬱

每5個產婦就有1個抑鬱症


63%的女性曾罹患產後抑鬱

20%的女性曾在懷孕期間患上抑鬱症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40%的患者家人對產後抑鬱患者處於漠視狀態;

13%的家屬認為她們是在矯情,甚至還會諷刺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社會家庭身份的變化、哺乳餵奶、家庭關係等,是誘導產後抑鬱爆發的幾大主要導火索。


產後抑鬱的臨床特徵與抑鬱症一樣,都伴隨着長時間的心境低落、易怒易悲、社交減少、自我價值感低、生活無意義感加重、失眠或倦怠、食慾性慾減退,嚴重者甚至有自殘或自殺的傾向。


另外,傳統下的母親形象,使女性為了家庭和孩子而付出和犧牲成為理所當然,而那些無法做出同樣犧牲的女性,也無法走出來自家庭的壓力。


07

老年抑鬱患者:

最需要的是子女關懷


65%的老年患者認為,抑鬱的主要原因是對慢病治療的焦慮;

33%認為是無用感和孤獨感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78%的老年患者認為子女關懷是緩解抑鬱最有效的方式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老年人已經屬於社會邊緣群體,他們的孤獨抑鬱不為人知。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很多老年患者因對疾病認識不足而自行停葯,致使病情反覆,讓很多老人深受折磨。


老年抑鬱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勢必使得老年人自殺率升高,從而給家庭、社會帶來沉痛打擊。


08

抑鬱症患者在治療中有哪些痛點?


52%的患者不考慮心理治療的原因在於費用高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常被各種藥物副作用困擾;

44%的患者表示不能忍受自己因為治療而變胖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抑鬱症複發率高達72%;

服藥依從性為影響抑鬱症複發的首位因素。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在缺乏對抑鬱藥物了解的情況下,該如何在保證安全有效的劑量下避免自己產生不良反應也是抑鬱患者擔憂的一點。


將心理健康納入全民健康覆蓋的核心內容是必要的。


與此同時,醫療從業者也應該在藥物治療之外結合關懷和照護,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09

患者在哪裡就診?


首次就診時,57%的患者會選擇公立綜合三甲醫院

30%的患者選擇在精神專業醫院就診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公立、權威醫院和醫生,是患者治療時的優先選擇。


目前國內心理行業仍處於起步狀態,很多患者擔心不靠譜醫生不僅浪費錢還對自己的病情沒幫助,所以更傾向選擇公立、專業的醫師。


10

疫情改變了抑鬱患者的就醫方式


43%的患者在疫情之下改變了就醫方式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30%的患者在就診/複診時,需花費一天的時間

僅有11%的患者花費時間在1小時之內。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新冠疫情作為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給全球帶來了顯著的心理衝擊,且疫情期間,患者線下就診面臨著出行困難、流程複雜、花費時間過長等問題。


11

抑鬱症患者用藥、就診現狀


27%的患者在網上購葯59%醫院購葯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47%的患者對所服藥品不夠了解

僅有9%患者了解藥品減藥方法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92%的患者能夠接受在線問診(互聯網醫院)的方式。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與軀體疾病不同,精神類疾病大多不依賴於儀器設備的檢查和生化指標的檢驗,而是依託醫生強大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通過和患者的交流、觀察來進行判斷。


數字化醫療作為醫療領域的新模式,提高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對在線診療的接受度。


在破除醫療服務時空壁壘、提升治療效果、提高診療效率、凸顯個性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點。


12

患者通過什麼了解抑鬱症知識?


70%患者獲取抑鬱疾病知識的來源為:心理公眾號;

44%為B站、微博、小紅書網絡社交平台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13

中國精神心理行業發展現狀


隨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心理健康問題成大眾關注焦點;


有研究表明,新冠康復者中,有18.3%顯示抑鬱,17.9%有PTSD癥狀,16.2%伴隨焦慮,13.5%出現睡眠障礙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目前我國每百萬人口僅有2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務,而美國是1000人,相差50倍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即使在2019年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也只有一小部分有需要的人能夠獲得且負擔得起高質量的精神衛生保健服務。


高收入國家70%的精神病患者能得到治療,低收入國家只有12%的精神病患者能獲得精神衛生保健服務。


目前國內80%的綜合醫院沒有精神科,同時抑鬱症患者門診量卻每年增長20%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中國心理健康市場預估將會有30倍以上的成長空間。


遠程醫療和在線醫療可進行隨訪、接訪、複診等行為。患者可以通過互聯網服務平台進行初步分診、在線諮詢、複診開藥、藥物配送、院外康復管理。


藥物治療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好心情:

心理醫療和心理健康數字服務平台,能為患者提供線上諮詢問診、複診處方、心理干預、線下連鎖心理診所等一站式服務。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昭陽醫生:

專註精神心理領域的互聯網醫院平台。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優腦銀河:

腦科學領域前沿科技公司,為多種腦疾病患者提供診療服務。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安肯心理:

專業心理醫療的醫療管理集團。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泊恩醫療:

以循證醫學、循證心理實踐為基礎的臨床精神心理醫療服務品牌。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思睿明:

線上線下一體化精神心理醫療平台。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科悅醫療:

構築基於個體化無創神經調控技術的數字診療平台。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Modern Health:

美國開發心理健康服務平台的生物科技公司。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Valera Health:

美國遠程行為健康服務提供商,為輕度抑鬱症至嚴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提供專家護理。


心理治療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壹心理

互聯網心理服務平台,涵蓋諮詢,課程,測評,FM和電商五大產品服務。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簡單心理:

提供專業付費的個體諮詢,團體諮詢,心理測試和心理課堂等服務心理健康諮詢服務平台。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knowyourself:

心理學自媒體,包含心理生活社區、線上線下全國互助會、冥想類產品、線下門店等。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壹點靈:

包含傾聽、的心理諮詢C端服務,和為企業提供心理風險篩查SaaS系統B端服務。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看見心理:

以資深心理諮詢師武志紅為ip,擁有心理諮詢、心理課程、心理測評等服務。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Cerebral:

美國心理健康遠程醫療服務商,專註於精神健康治療。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Talkspace:

美國心理診療服務平台,採用短信的方式來進行診療。


近些年來,數字心理健康療法正受到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心理機構,開始大力投入到遊戲療法、AI諮詢師等新興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方式的研究和開發上。


數字醫療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抑鬱研究所:

抑鬱患者社區,提供從篩查預防到康復治療的抑鬱解決方案。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暫停實驗室:

基於循證心理干預的數字健康品牌。

無疆科技:

腦科學研究和中樞神經疾病診斷與干預的腦科學智慧醫療公司。


宇音數康:

語音生物標記識別技術與AI平台,提供心理健康語音AI篩查、監測及干預服務。


萬靈盤古:

精神心理醫療AI系統提供商,源自斯坦福轉化醫學結合北大醫學部臨床應用。


望里科技:

精神疾病數字療法科技平台。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鏡像科技:

結合AI技術和心理學的數字療法解決方案公司。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特霍芬:

針對腦類疾病研發推出數字篩查診斷系統、數字葯、數字疫苗。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心景科技:

VR醫療服務提供商,提供心理精神康復訓練。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TCCI轉化中心:

原上海陳天橋腦疾病研究所,聚焦研究遊戲療法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Oxford VR:

美國遠程VR心理治療平台。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SuperBetter Labs:

美國遊戲化的互聯網醫療公司。

心理健康 |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 天天要聞

Pear Therapeutics:

美國處方數字治療公司,主要治療藥物濫用障礙症等精神疾病。


Woebot Health:

美國加州心理健康創新療法公司,基於認知行為治療研發情緒管理機器人。


精神心理領域的數字療法和軟硬件產品在國外早已被驗證有效,可實現的功能包括篩查評估以及干預治療,如抑鬱研究所的腦電篩查頭環和TES經顱電治療耳機。


國家政策


國內心理健康行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指導。


2021年03月

《中央編辦關於國家衛生健康委所屬事業單位機構編製的批複》:

國家衛健委設立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

2021年8月

《關於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鬱症防治措施的提案》:

教育部要求把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

2021年11月

《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診療項目目錄 (2021年)》 :

廣東率先把心理治療納入醫保。


心理健康服務的配套政策正逐步落地,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抑鬱防治等重點人群、專項心理問題的政策指引,有利於提高心理健康普及率和提升市場滲透率


世界衛生組織的全部194個會員國都簽署了《2013-2030年精神衛生綜合行動計劃》,由此簽署實現一系列旨在改變精神衛生現狀的全球目標。


總結:

我國有9500萬抑鬱症患者,抑鬱症作為最常見而且疾病負擔居首的情緒障礙,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其“魔爪”已伸向青少年兒童,且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遭受抑鬱症的打擊,一旦發生,將嚴重損害着我們的身心健康。

然而很多公眾對抑鬱症缺乏正確的認識,抑鬱症患者對疾病診療的困惑也甚多,導致沒有被診斷和沒有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依然是“絕大多數”。

精神心理健康平台、醫藥企業和媒體,都有責任和義務讓更多的公眾正確認識抑鬱症,幫助患者得到專業的幫助與規範的治療,提高就診、隨訪的便捷程度,提高治療依從性和有效性。

抑鬱研究所致力於用有溫度的方式提供抑鬱的解決方案。科普心理疾病教育,去除社會病恥感。布局從專業篩查預防到干預治療服務,為每個病友和家庭提供更便捷的高質量服務,推進中國精神心理行業的發展。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