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糖丸兒們晚上好呀~我又來推薦好書啦!生活中,如果你是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並且總是在苦苦掙扎,不想拖延但最後還是拖延,那麼強烈推薦你《拖延心理學》這本書。書的作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都是美國資深心理諮詢師,從1979年就開始致力於攻克人類通病——拖延症。在這裡,他們將從心理的角度描述、解釋、克服拖延。接下來我將分享3個值得一讀的點。
目錄
Part1
拖延現象
拖延怪圈
拖延的後果
Part2
拖延根源
害怕失敗
缺乏時間概念
Part3
向拖延宣戰
擺正心態
目標制定和實施
1 拖延現象
作者在多年和拖延者打交道的經歷中,發現拖延者的行為幾乎有一套標準的運行模式。首先,因為上一次拖延的慘痛教訓,當剛接到一個任務的時候,拖延者往往會信心滿滿,想着自己這次一定會提前開始準備。但Ta們只是停留於想一想,並沒有做出任何的目標和計劃。當一段時間過後,發現這一次的情況和以前並沒有多大差別,已經沒有機會提前好好準備了,開始慢慢變得焦慮,總覺得自己應該開始做點什麼。但是發現離最後期限還遠着,時間又過去了,還是什麼都沒有做。
焦慮開始不斷增加,平日里無論做什麼,都有可能突然想到這件拖着的事情。吃飯的時候可能會突然想到,剛睡醒也會突然想到,但還是不想動。並開始做其他任何平常懶得做的事,開始整理書桌、清理房間,甚至是去看本來一點都不感興趣的綜藝。但就是不做拖着的這件事,並且在心中不斷安慰自己,還有時間。
當最後時間已經完全不夠用的時候,整個人開始陷入絕望,想起之前一直拖着不做的時候,就不斷地自責為什麼不能早早開始,開始否定自己,“我這個人就是有毛病”,最後進行到底做還是不做的選擇。要麼通宵加班,火急火燎的完成;要麼乾脆直接放棄算了。最後對於那個任務,無論是被放棄了還是被完成了,拖延者通常會如釋重負和筋疲力竭。雖然歷經磨難,但畢竟已經過去了,Ta們再也不想被拖延折磨,毅然決然地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拖延,下一次一定要早早開始。但直到下一個任務出現,Ta們又陷入了這個循環。
作者將其稱為“拖延怪圈”。拖延者身處其中,日復一日,圈復一圈,沒有盡頭。想要跑出去,但又總是被抓回來。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拖延有一個很明顯的不利的外在後果:拖延者很難高質量地按時完成一項任務,因此很有可能喪失一些重要的機會。但其實還有一個同樣嚴重的內在後果:在這個拖延怪圈循環往複的時候,拖延者一直處在一種極度負性的情緒之中,包括惱怒、焦慮、後悔以及強烈的自我譴責。長期以往,整個人不僅做事拖拖拉拉,可能對人、對這個世界也會變得更加消極,整個人越拖越喪。
2 拖延根源
作者認為,如果我們沒有理解自己為什麼拖延,我們就很難克服它。作者覺得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在這裡主要向大家介紹害怕失敗。可能我們大家覺得有點奇怪,害怕失敗的人不應該會早早開始準備嗎?怎麼會拖延呢?而作者這裡提到的害怕失敗,並不是單純地害怕失敗的結果,而是害怕失敗後個人形象受損。
作者在書中也舉了他本人的例子,他在剛畢業的時候選擇在網上開創博客,但是花了四年的時間才有幾百個關注,那時候他會覺得備受打擊,覺得自己本應該用這些時間去干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他長時間處在懊悔的狀態之中。但是他現在覺得,如果不是四年的博客時光,他也很有可能無法完成一系列這些書籍的寫作,也沒有那麼多的素材給他提供靈感。所以不要急於否定我們過去的選擇,認為我們本不應該做什麼,說不定在未來這段經歷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在一部分拖延者的內心會存在這樣一個等式——“價值=能力=表現”。Ta們內心會想:如果Ta們早早就開始準備,但最終還是失敗的話,就說明Ta們能力不行,能力不行就說明Ta們沒有什麼價值。但是,如果Ta們選擇拖延的話,如果失敗了,Ta們就可以這樣安慰自己:“我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我能力的問題,是因為我的時間太少了”。那如果Ta們最後背水一戰成功了,Ta們就可以開心很久,因為這是對Ta們能力的最好證明。
即使時間不充分,Ta們也表現得這麼棒,所以通過拖延的方法,Ta們可以永遠給自己的個人形象和價值感留下一條後路,永遠都可以將失敗的原因甩給時間和拖延,反正不可能是個人能力的問題。這樣子的拖延除了有上面說的外在和內在的危害之外,還有可能使拖延的人止步不前。因為Ta們畏畏縮縮,永遠不敢拿出自己全部的實力,不能直面自己的真實實力,也就沒有辦法調整或提高。
同時,我們在這個情緒當中也會忽視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下次可能還會這樣。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那停頓的30秒回想一下,我們當時是為了什麼拿起手機。可能是因為太累了,想休息一下;可能是因為要回消息。發生的“問題”可能是為了解決另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休息好了,回完信息了,這也可能是解決了一個問題。嘗試原諒沒有時時刻刻做到“應該”的自己,也許可以更好的投入接下來的問題。
除了害怕失敗之外,我們拖延的原因可能還包括缺乏時間概念。總是過於樂觀地估計自己的效率和剩餘的時間,顧慮太多、不夠自信,總是想要看看別人做成之後的效果以及各種其他心理原因。大家可以從書中詳細了解。
3 向拖延宣戰
作者在向我們介紹了拖延的原因之後,也分享了一些克服拖延的實用技巧。首先是專門針對那些“害怕失敗”的拖延者,作者認為關鍵在於擺正心態。如果我們一直畏畏縮縮,不拿出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件事情,雖然可以躲在“如果時間足夠,我一定可以做到完美”的保護罩里,但我們也無法成長。我們應該嘗試認識到,完成一項任務的意義並不單純只是為了證明我們有多優秀,同時也是給我們一個學習提升的機會,為我們今後的成功做下鋪墊。
其次是針對更加普遍的拖延者,其中的方法對我們大多數拖延患者都有所幫助。想要擺脫拖延怪圈,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制定目標和計劃。制定的目標一定要是一個可操作的目標,而不是那種模稜兩可的目標。比如說,不是“我要停止拖延”,而是“我今天晚上收拾桌子”。並且當我們面對一個大任務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將其分解為多個步驟和小目標,然後再一個個完成。
當我們制定完目標,到了實施環節的時候,作者和我們分享了以下的一些小技巧:首先當我們制定完目標計劃之後,只管開始做,千萬不要想一次性做完整件事情。盡量不要暢想自己今天把所有事情做完之後,就可以去休息,去放假了。因為休息的念頭一旦出現,作者認為,我們很有可能又會欺騙自己。現在先休息,等一會再開始,時間還是來得及,然後我們就又開始拖延。我們可以想一想,我現在可以開始的第一步是什麼?從一個小步驟中進入學習工作的狀態,作者還推薦我們在真正開始前,可以嘗試做一點小小的運動,通過運動啟動我們的工作狀態。例如站起來拉伸一下、做做操等,適當運動可以讓我們的大腦更快啟動,在接下來的學習工作中會保持更高的專註度。
而當我們覺得實在不想做,想停下來甚至放棄的時候,作者推薦我們強制讓自己堅持15分鐘。大部分人都可以對大部分事情忍受15分鐘。一方面,我們特別有可能在這15分鐘漸入佳境,忘記了之前想要停下的原因和念頭,又重新回到了學習工作的狀態。另一方面,即使15分鐘後,我們還是想要休息,我們也在這15分鐘內,做了一部分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當我們因為抵觸等心理,想要停下手中工作的時候,我們可以讓自己多堅持15分鐘。並問一問自己:“在接下來的15分鐘里,我可以完成這項任務中哪個小部分呢?”
那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最後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寫下你想要開始做的事,歡迎日後回來分享你的進展。希望大家都能擺正心態,拒絕拖延,想做就做,做就做到。我們下期見。
【安慰記心理小店,一個有超多實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歡迎來坐坐。】
同名公號:安慰記心理
回 兔子洞 體驗免費心理樹洞
回 平行世界 參與心理能力訓練
回 工具包 得免費心理自助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