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這裡是壹腦雲科技圈,我是卷卷~
如果你患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你會首先尋求醫生幫助或者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嗎?對於已經患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的人來說,是否尋求治療是他們的首要考慮點。
對於臨床研究來說,心理治療是一種有效的精神疾病治療方法(比如認知行為療法、以個案為中心、面對面治療或數字療法等)。然而,在實際情況下,有許多人其實並不主動尋求治療,或是在治療過程中便中途退出了。
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客戶的參與度十分重要,因為他們是否有效的參與與是否能獲得良好的結果有直接關係。然而,“參與度”是一種內部的認知狀態,因此很難測量,因此,參與度通常是從觀察更容易量化的指標中推斷出來的,如堅持、退出或在數字領域的使用。
當我們說到數字心理健康治療時,客戶的吸收率大概在3%到25%之間,在使用數字解決方案時,低使用率和高輟止率是現實上持續存在的問題。當考慮到只有20%的心理健康問題患者首先主動尋求治療,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明顯。所以從長遠上來講,增加客戶參與度是心理健康領域的一個關鍵重點領域。
參考這篇綜述,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下數字干預措施對於提高心理治療的準備程度的影響。
Jacinta Jardine、Robert Bowman等人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影響因子7.08)期刊上發表了這篇綜述,發表於2022年8月。
01
歷史障礙
歷史上阻礙面對面心理治療的許多實際障礙,比如成本、可行性、時間限制等因素都隨着數字化治療的出現而減少。然而,這種新的治療方式也同樣引入了一系列新的障礙,比如互聯網焦慮、涉及到的隱私問題、對電腦技術的較差掌握,以及對數字治療本身有效性的懷疑。
可以說。在所有方面的問題中,最重要的障礙是來自客戶對尋求幫助和參與治療的態度。在這些態度障礙中,對於需求感知低下和內在自我污名是最常見的。
02
動機的改變方式
動機是一個術語,用來描述激勵和指導行為的分析和習慣過程,從而包括前面討論的態度障礙,以及其他因素。在統計結果中發現多達80%的人在尋求治療的時候並沒有準備好改變。
在解釋動機和改變過程中最突出的理論是跨理論模型(TTM)。它所呈現的變化過程是促進行為改變的重要策略。變化過程歸屬於兩大類:認知過程和行為過程。認知過程主要通過個體行為獲得信息,行為過程通過環境事件獲得信息。TTM中呈現的變化階段是預先考慮、思考、準備、行動和維持,所以該理論不僅在行為,在一個人考慮改變之前就開始一個更廣泛的思考過程。
03
動機性訪談
可以說動機性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是這些干預措施中最被認可的,因為它對患者對後續治療的依從性和治療結果有顯著影響。它可以說是一種協同的、但又“散漫”的治療方法。動機性訪談目標是在指導而不是對客戶做直接要求,通過開放的問題培養自主性,並喚起客戶改變的個人原因。
MI從業者使用的具體技術或工具(可以稱為“組成部分”)包括探索變化的原因,權衡變化的利弊,發展客戶的理想和當前狀態之間的差異,以及建立信心和自我效能。
簡單來說,動機性訪談的關鍵因果模型是客戶言語影響客戶結果,這意味着客戶談論行為改變越有利,他們就越有可能做出改變。MI最初是作為酒精濫用的獨立干預而開發的,現在被用作一系列精神疾病的治療前干預,包括焦慮和抑鬱。
04
干預形式
在作者研究的48篇文獻里,22篇是基於網絡的程序,再往下是一些篩選量表工具,視頻,相關APP,網站。在面對客戶治療方案時,27篇提到了相關專業水平的傳統的幫助,剩下21篇有關特定治療的文獻中,面對面治療佔比最大(4篇)、網絡治療(6篇)、電話治療(1篇)。
05
干預持續時間
多數干預時間在30分鐘左右,不超過90分鐘。
06
干預方式
動機性訪談(16篇,33%),認知行為療法(6篇,13%),跨理論模型(4篇,8%)。
07
干預措施提供方式
在客戶未尋求幫助時,在社交媒體、臨床醫生或健康服務機構推薦、營銷組織、心理學實驗小組、郵件、數字營銷等多形式出現頻率相近,說明近幾年網絡、數字化宣傳影響力逐漸提升。
08
討論
在查閱這些文獻之後得出最明顯的一點是,不僅是已使用的數字準備干預措施的類型上,而且在使用、評估方式等其它方面也存在重大差異。當涉及到數字化提供干預措施的可行性時,發現有一定的潛力。
有效的識別客戶的變化階段是治療的重要方向。可以通過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如“你對治療感興趣嗎?”或尋求一些調查問卷,階段量表等進行評估。相關網站干預使用動機改變階段來構造網站導航的標題(“我有問題嗎?”“我應該得到幫助嗎?”“我想要/需要幫助嗎?”)讓客戶自己選擇他們的舞台,從而自己主動調整治療過程。
基於個人信息的數字干預措施可以根據客戶的個人情況,從更廣泛的層面對他們的需求進行量身定製。這裡作者舉例一個有自殺恥辱感的案例干預,客戶是否企圖自殺或有自殺的想法?是否有親密人自殺?是否對基因相關話題感興趣?
先前的研究表明,面對面動機性訪談對於那些尚未有動機或正要參與治療的人群最有益。同時,簡單的數字干預與基於面對面動機性訪談一樣有效,但是只針對已經有目標和動機的人群。他們只需要別人在背後輕輕推一把,主動與諮詢師進行互動,可以有效改變和提高個人治療效果。
09
風險
其實在個人接受心理健康治療的情緒是敏感的,而且因人而異。所以我們在制定和準備干預措施時,要採取一種謹慎的方法,以防加工的信息會對客戶帶來更多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10
結論
提高心理治療準備程度的數字干預措施是廣泛和多樣的。所涉及的干預措施範圍從簡單的視頻和廣告到比較大的網絡項目,它們都可以被用來幫助客戶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變化。
儘管這些容易獲取的數字方法有潛力讓人們在準備治療過程中能減少心理健康治療差距,但它們並非沒有風險。羞恥感、動機和個人對治療心理健康的情緒反應的複雜性表明,在制定和測量準備就緒干預措施時,需要採取謹慎的方法。所以本綜述的結果表明,這些數字干預措施的實施和採納是在設計、實施和測量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但仍需要進一步的定性和縱向研究來加深我們對與治療準備情況相關的變化過程的認識。
參考文獻:Jardine, Bowman, Doherty (2022) Digital 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Readiness for Psychological Therapy: Scoping Review. J Med Internet Res 24(8) e37851
註:文中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我們刪除。
內容 | 卷卷
排版 | 卷卷
校對 | Ting Zhang 喵君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