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我們和星星在一起”2022東莞星星聯盟技能培訓班暨孤獨症兒童美術展在東莞市文化館正式啟動圍繞孤獨症相關主題開展系列培訓,線上直播觀看人次達3萬;現場還能欣賞孤獨症兒童的美術習作展覽,引導更多群眾正確認知孤獨症,包容、接納孤獨症患者,引起社會各界對孤獨症兒童及其家庭的積極關注和大力支持。

本次活動由東莞市文化館聯合東莞星星聯盟共同舉辦,攜手大米和小米、東莞市全仁教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孤獨症相關幫扶機構。
科學干預技能培訓,乾貨滿滿
孤獨症是一組起病於兒童發育早起,以社會交往障礙、溝通障礙和興趣範圍狹窄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發育障礙。根據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北京星宇教育研究院報告顯示,孤獨症患者家長對於社會保障及援助有着無比迫切的需求,其中,康復救助是家長最渴望獲得的社會保障需求。

本次活動邀請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醫師及學科帶頭人鄒小兵教授,華南理工大學語言學碩士、國際認證應用行為分析師盧艷芬等從事發育障礙兒童康教工作的資深導師,從兒童成長發育特點、居家干預實用技巧、兒童專註力提升等方面開展5場技能培訓,同時開放了線上參與渠道,讓東莞的孤獨症孩子家長了解最新的孤獨症研究方向,學習最新干預方法以及如何正確認知現在的干預效果,滿滿的“乾貨”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
“我認為家庭干預是孤獨症治療非常重要的一環,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設計社會性遊戲,通過一對一、面對面、快樂密集的互動活動、遊戲,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康復。”鄒小兵表示,從團隊接診的8萬個個案的經驗看來,很多孩子通過良好的干預,癥狀能得到改善,從而在越來越具有包容度的社會中逐步融入。
去年才被確診有孤獨症傾向的熹熹一開始與他人完全沒有語言交流或眼神對視,經過父母和姐姐在網上搜索到的一些小遊戲,嘗試實施基本的居家干預後,有了一定的好轉。熹熹媽媽表示,“今天來到文化館參加本次的技能培訓班,聽到鄒教授、樊老師的分享,我感到受益匪淺,學習到了一些很實用的小技能,希望以後多一些這種技能培訓班,這樣我們就可以學習到更多的小妙招了。”
平時生活在東城附近的雲峰已接受專業康復治療有一年了,如今在認知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上有了較明顯的提升。雲峰的家長表示,還希望他繼續進步,和別的孩子多一些交流,很感謝東莞星星聯盟組織的活動。“今天的培訓非常好,讓我們學會很多居家干預的技巧,學會怎麼和孩子溝通、明白他們的真實需求,希望以後還能繼續參加。”

本次活動屬於“東莞星星聯盟”活動之一。2017年4月,東莞市文化館與東莞市殘疾人聯合會、廣東獅子會及多家孤獨症相關幫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東莞星星聯盟”,着力打造一個為孤獨症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公益服務的愛心機構合作發展平台。成立以來,“東莞星星聯盟”充分發揮陣地及資源優勢,採取“藝術體驗+綜合干預”的方式,推出創意繪本閱讀、坦途計劃課程、非洲鼓班等各類課程1330期,受惠的孩子37780餘人次,參與的志願者11870餘人次,有效提升在莞孤獨症兒童的生活質量。
多題材美術習作展覽,星光熠熠
孤獨症兒童美術展也於當日在東莞市文化館大堂開幕。展覽以“星光熠熠”為主題,分為“遇見星星”“星光共情”“觸碰星願”三大板塊,展示來自全國各地的孤獨症兒童的畫作30幅,其中包含4幅來自東莞的作品,通過文字詮釋,讓大家走進他們的世界。

作品《綻放在雨天》《景》《白孔雀》色彩艷麗飽滿,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它們均來自16歲的小宇之手。小宇在2歲時已被診斷為孤獨症,後來家長注意到他對寫寫畫畫有濃郁興趣,便送他學習美術,隨着繪畫技術的精進,他的情緒控制越來越好,生活技能也在逐年提升。“我現在依然在學習的路上,雖然我比較笨,但我能堅持,我相信天道酬勤,我願腳踏實地地走好腳下每一步,向畫家的夢想一點點靠近!”
與小宇的年齡相仿,來自廣西桂林的太寧今年15歲,目前在技校就讀,學習的專業是動漫製作。太寧的媽媽為了方便照顧孩子,主動申請了不需要經常出差的崗位,一邊上班一邊陪讀。“有時候我也在想,不知道太寧畢業以後,上學之路還能不能繼續走下去。”

潼潼、濤濤、一航、小灝和宏遠都來自甘肅蘭州,他們也是就讀於同一所特殊教育中心的同學。根據他們的導師反映,通過撕貼畫、水彩等繪畫體驗,他們都從中感受到快樂和美好,也學會了通過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濤濤對着自己的畫作驕傲地說,“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為大家帶來內心的寧靜,開出自己的花朵”。
據了解,感興趣的群眾還可以現場寫下心意卡,體驗現場互動。展覽將持續至9月30日。
【記者】李玲玉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作者】 李玲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