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說過: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
這句話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卻符合人類不願動腦的天性。解決問題是需要動腦筋的,享受幸福也需要動腦平衡各方面美妙的關係,而承受痛苦只需要陷在現在那裡不動。
一,你的努力模式是什麼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學霸,或者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學霸。
學霸的秘訣是什麼呢?就是他們的錯題本。說起來,這個秘訣並不是秘密了,可以說是眾所周知,但絕大多數學生做不到,或者流於形式。
普通學生就不勤奮嗎?絕對不能說不勤奮。事實上,普通孩子刷的題目不比學霸少。但他們努力模式不同。
在應對重要考試中,普通孩子力求一般題目保證不失分、不失誤,所以平時練習更多的是重複已經掌握的部分,難題幾乎放棄。
而學霸不僅要拿到普通題得分,而且要在難題上能拿高分,所以平時更願意花時間消除難題。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人的天性就是避難趨易嘛。攻克難題,是高耗能的事、是更痛苦的事。而重複的刷題,保基本分,大題難題不做,卻是相對低耗的。
所以,建立真正的錯題本是很不容易的事,比重複刷題要辛苦很多。
說到底,成為學霸的真正秘訣就是:建立自己的錯題本,集中精力攻克困難,消除模糊,製造清晰
二,頂級學習方法:憑感覺學習
如果順從天性,我們就會在最簡單的題目上打轉,成不了學霸;會陷在刷短視頻等最低耗的事情上不能自拔,等回過神來,又懊悔浪費時間,加劇焦慮。
那如何對抗天性呢?有一個頂級方法:憑感覺!
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
在周嶺的《認知覺醒》中講了如何成為學習高手:
對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題目,不用理他它;一眼看過去就頭疼,不知道在說什麼的題目也不用理它。
那種大致能看出點思路,但又要動點腦筋的題目,一定要多做,這個就是中間地帶,是你能夠進步最快的地方。
憑感覺之所以被稱為頂級的方法,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感知真正適合自己、並需要的東西,讓自己處於學習的拉伸區。
對於普通孩子來說,不必向學霸看齊,不必把眼光放在那些最難的題目上。而是要找出自己學習的拉伸區,那些能夠讓自己進步最快的地方,多做那些題目。但也不能順從天性,只做最簡單的題目,那隻會讓自己不能進步甚至倒退。
讀書同樣要憑感覺。更好的讀書方法就是,讀完整本書之後問自己:印象最深的觸動點是什麼。抓住這個觸動點去關聯、去實踐,就會獲得最大的收穫,而其它的內容可以放到一邊。這樣讀書不僅收穫更大,而且不會焦慮。
周嶺說,如果你對學習或者讀書感受到的總是痛苦和無趣,那十有八九是感覺不對的,要麼在困難區煎熬,要麼在舒適區打轉。
困難區的題目很會讓你焦慮,產生挫敗感,而舒適區的題目會讓你無法進步。
刻意練習的核心正是在拉伸區,即舒適區邊緣的學習。在拉伸區內學習,難度最小,又符合自己的需求,見效也最快,很容易產生心流。
學習只是我們生活中的冰山一角。“憑感覺”這種感性的力量可以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迴避痛苦不會使痛苦消失
人類天生不喜歡學習和思考,在基因自我設計里,把耗能高的事情視為對生存的威脅。人的潛意識裡沒有思維,只有本能。潛意識會努力把身體誘導為娛樂享受,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礙學習的,但人不學習就更加沒有能力克服本能。
迴避難題的痛苦並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而具體事物一旦變模糊,邊界就會無限放大,原本並不困難的小事也會在模糊的潛意識裡變得難以解決。
真正的困難其實比想象中的要小很多,人們拖延、糾結、畏懼、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難,而是內心的想法變得模糊。
消除模糊,製造清晰,這是“認知覺醒”很重要的一步。
學會“憑感覺”找到拉伸區,勇于思考,攻克困難,才能讓知識融會貫通,盲區更小,認知更清晰,你的人生將會暢舒暢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