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恥感”,是談及精神疾病時繞不開的議題。近年來,隨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600號”象徵符號的“出圈”,大眾對於精神疾病似乎正在逐漸脫敏。一場新冠疫情的襲來,也讓更多市民關注起軀體疾病之外的不適:抑鬱、焦慮、憤怒、迷惘……“我究竟是不是病了?”他們亟待專業的解答,更需要可及的療愈。
在門庭若市、一號難求的市級精神衛生機構之外,上海正構建全方位應急心理救助與干預體系,16個區共17家區屬精神衛生中心共同打造精神疾病防治服務網絡的“新引擎”。在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高築的院牆被“打破”:“家—校—醫—社”的學生心理健康網絡、置於商業樓宇的“第二門診部”、十餘年面向公眾的“心視野·心對話”主題論壇……區級精神衛生機構創新性擴大心理服務外延,主動跨前一步,也拆除了越來越多患者的“心牆”。

“家—校—醫—社”危機干預成功率達100%
“我用紙巾代表自己,因為這張潔白的紙巾可以擦拭灰塵,和我很像。”老師示範道。
“我用玩具刀代表自己,我覺得自己能來這裡很勇敢。”
“我用橡皮筋代表自己,我此時此刻感覺有點緊繃。”
炎夏7月,一場特別的夏令營在線上開展。長寧區精衛中心醫生走進校園,開展“青少年遊戲成癮預防團體”活動。項目負責人、精神科主治醫師孫岩說,“苦口婆心的勸說、填鴨式的教育,都容易引起青少年內心的抵觸。能不能試着站在他們的角度推開遊戲和遊戲成癮的大門?”
小梁今年初三,母親去世、父親再婚,他長期與姨媽一同生活。據老師反饋,小梁經常撒謊,偷偷在遊戲中“氪金”,而姨媽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雙方經常發生衝突,甚至大打出手,為此姨媽多次報警。在老師推薦下,小梁加入了預防團體,開放、溫暖、支持性的團體讓他第一次有了成就感——成員表現積極則予以“遊戲積分”,可兌換心愿清單中的禮物。一場“健康遊戲和情緒”主題的自白里,小梁講述了自己的故事,認真傾聽的同學們哭了,小梁也哭了。在心理治療師的療愈中,大家發現,小梁漸漸變了,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
“長期以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為知識傳授、心理諮詢和危機干預3大類,均以學校、學生和家長間的互動為主,整合精神衛生機構等資源的探索甚少,一定程度引發了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供求不平衡’。”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鄭宏介紹,由長寧區政法委、衛生、教育、民政、殘聯等多部門牽頭,區精衛中心、區疾控精衛分中心組建了精神科多學科服務團隊,“家—校—醫—社”一體化模式極大填補了校內專職心理教師工作的局限,避免時常處於“被動應急”的窘境。
在實踐中,長寧區精衛中心進一步完善了“PII”路徑:普遍預防(P—預防)、早期識別(I—識別)和有針對性的干預(I—干預)。與其他國內外相關研究不同,PII路徑可以根據學生和家庭的需要提供完整、專業和協作服務,對於處於危機狀況的學生,後續社會支持系統可提供持續服務,直到風險解除。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陶華介紹,如今,該模式年均服務超過2.2萬人次,校園危機聯合干預率和成功率、預防自殺和自傷行為成功率皆為100%,年均抽樣滿意度超過99%。

樓宇內“心理服務便利店”呵護在職人群
將心理服務送進校園的同時,長寧區精衛中心也關注到“弱勢”的社會中堅力量——在職人群。情緒難以紓解,又不想給自己“戴帽子”的人群有了心靈港灣:中心第二門診部選址於樓宇經濟發達的天山路商圈,同時冠名“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心理諮詢中心”,真正在院牆之外將心理服務端口前移。
這裡沒有患者,只有來訪者;不叫號、全預約制、嚴格保證就診時長,私密性在細節中展現。“許多人對精神衛生機構仍有誤解,而商圈樓宇的可及性、便利性好,雙方都有足夠空間、時間進行情緒表達,市民接受度更高。”精神科心理治療師顧俊傑說。
6月底,還在居家辦公的小王收到了裁員郵件,讓她本就惴惴不安的心沉了下去。之後的半個月,她的失眠愈發嚴重,茶飯不思,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在小區核酸篩查時,家庭醫生髮現了她的異常並詢問了具體情況,留給小王一串熱線號碼:長寧區心理援助熱線。當天深夜,抱着試一試心態的她撥通了電話。
原來,雖然小王拿到了一筆可觀的賠償金,但由於性格內向,大部分親友不在身邊,無人傾訴,負面情緒被疫情期間的獨處再次放大,裁員又成了“最後一根稻草”。接線員耐心聽完小王的傾訴,給予了一定的情感支持和安慰。但同時也發現,其情緒困擾已存在許久,並非只是單一事件的應激反應。焦慮、失眠已成為軀體癥狀,僅憑心理熱線無法完全解決問題。
不願跨入醫院大門的小王最終接受了接線員的建議:前往長寧區精衛中心第二門診部諮詢。經過專業評估診斷,她與醫生達成了治療共識:服用藥物+心理治療。2個月後,積極治療的小王已停葯,找到新工作的她與新同事的相處也更輕鬆自如了。
第二門診部負責人、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張酈介紹,為創新職業人群心理服務新載體,坐診專家每周三、周五還利用午休時間為周邊樓宇內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形成“半小時服務圈”,被白領們親切地稱為“心理服務便利店”。除此之外,藉助2021年心理健康黨建服務年形成的長效機制,第二門診部更將在職人群普遍關注的心理服務分為4季12個單元,一月一主題,有機融合為一本“心理健康護照”。疫情期間,即便線下就診不便,長寧區精衛中心仍依託第二門診部開展線上講座4場,為營造轄區親商、穩商、留商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12年間,“心”論壇探索全社區心理服務
“心理服務的對象不應該只是患者和已出現情緒癥狀的人群。”副院長鞠康說,“市民有時只是有些困惑、迷惘,除了一對一的陪伴和傾聽,將觸角伸向校園、樓宇,我們希望有更廣泛、寬闊、可供大眾了解心理健康的渠道。”
早在201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長寧區精衛中心主辦了首屆“心視野·心對話”論壇,此後12年間腳步未停,2021年線上論壇參與人數近2萬人次,彈幕留言提問踴躍:為什麼“乖”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作為家長,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除了本院專家,論壇也邀請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教授與市民對話。
圍繞“心”的議題,成為心的慰藉。從2010年的“與心靈相約”,到2015年的“以文化滋養心靈”,再到2020年的“應心而化,生生不息”,帶領大眾思考的內容愈深、愈細。論壇致力於探索社區心理教育和服務新思路,創造並完善針對全社區人群的心理服務模式,改變精神衛生工作只針對“患者”防治的印象,常態化、普及化的互動充分滿足社區健康人群的心理服務需求。正如論壇12年來的主持人、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人秦暢所說,“它潤物細無聲地將心理健康的種子播撒在市民心間,這就是心靈加油站希望傳遞的能量。”
“心理服務的版圖上,要補齊每一塊拼圖。”院長沈頡說,“我們將持續擴大心理服務的半徑,助力人群提高心理健康意識,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欄目主編:顧泳
來源:作者:黃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