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晴晨
“今天吃什麼”——一種來自靈魂的拷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面對過這種難以抉擇的時刻,當你詢問某人時,或希望對方給出滿意的答案,結果聽到的可能是“別問我,我有選擇困難症”,呵呵,一個漂亮的迴旋踢,球又拋給了你。
其實這樣的類似問題不單單表現在吃飯上,購物、出去遊玩時也常常會顯得猶豫不決,所以,我們常常習慣性稱它為“選擇困難症”。

什麼是“選擇困難症”?
即選擇恐懼症,也稱作選擇困難症。選擇恐懼,顯而易見是不自信和逃避責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識,害怕失敗。患上這種病的人面對選擇時會異常艱難,無法正常作出自己滿意的選擇,在幾個選擇中必須作出決定的時候很恐慌,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最後還是無法選擇,導致對於選擇產生某程度上的恐懼。

聽上去讓人很揪心,只是隨口問了一句“今天吃什麼”,怎麼就“缺乏自立意識,害怕失敗”了呢?怎麼就“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了呢?仔細想想,每次打開外賣軟件時,之所以選擇困難,是因為美食太多了,潛意識裡“我”是都想吃,或者身邊的食物吃膩了,每一樣都不喜歡吃而已;購物時也一樣,不是選擇困難,是“都想買”或者“錢不夠”在作祟,選擇困難只是我們的借口、託詞,怎麼就成心理疾病了呢?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這一點時,並不認為自己真的是有“選擇困難症”,因為平時工作、生活中,特別是處於人生的某個十字路口,面對大大小小的選擇,我們並不存在任何選擇障礙,更談不上心理疾病了!

不過既然多數人身上都有這種“通病”,除了“懶得去想、都想吃、都想買、錢不夠”,那麼還有其他原因在作祟嗎?
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曲姍介紹,醫學上沒有選擇困難症這個疾病,應該是人們給這類問題起的昵稱,表現是對於生活中的事情做選擇比較困難,要買什麼衣服、鞋子,要不要去哪旅遊等生活事件的選擇決定很搖擺、很糾結,依賴型人格容易出現這種現象。
依賴型人格可能在日常中需要別人過分地提供建議跟保護,沒有別人的建議跟決策,自己很難在生活中做決策,這種情況屬於人格特點,沒有好壞之分。
如果這種情況對生活影響比較明顯,導致了不良的後果,建議做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有這類問題的人可能自信建立或者自我認同有缺陷,應該在如何建立自信、如何認識自我、如何避免過分依賴別人、劃清人際界限方面做些心理工作,可能會有很大幫助。

通過專家的介紹,我們也看到了問題的“分水嶺”:因選擇困難而導致了不良的後果。這些不良後果除了前面提到的“恐懼,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之外,選擇恐懼症的人對選什麼都感到糾結、為難、猶豫、迷茫,可能會在幾個選擇面前舉棋不定,但總是無法做出最終的決定,為此耗時耗力,不僅自己會焦慮、無助,有時也讓身邊人感覺到煩躁,甚至伴有抑鬱、強迫症等心理問題。所以不能僅憑一句話、一件事或一個現象來妄下結論。
不過,即便我們沒有這樣的“心理疾病”,但還是要避免“過度糾結”,比如生活中最普通不過的小事,也要磨磨蹭蹭猶豫半天,這種做法也不可取。
參考來源:
1.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選擇恐懼症》
2.有來醫生《選擇困難症怎麼辦》
3.壹心理《選擇困難症 | 你想好今天吃什麼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