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深入潛意識的漩渦

2022年07月05日00:33:02 心理 1288

“在夢裡掙扎,在夢裡呼救,在夢裡感到神經凍結,彷彿一口氣,永遠深入在那個世界。”

人們對意識的探索一籌莫展。意識對於人類的世界而言,存在着顯而易見的理解壁壘。這座壁壘屹立於人類的大腦之中。它是無形的,亦是不存在的。即便目前最高級的計算機,也無法破譯意識的奧秘。人類的一切認識,起源於意識。而意識卻無法在人類體內找到對應的器官。人類擁有着意識,卻找不到意識。事實上,如果不是刻意尋找,我們不會意識到我們的意識。

精神分析:深入潛意識的漩渦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網絡:大腦與意識


在意識的探索領域中,有一個地方被稱為神秘的禁區。自從弗洛伊德將這個地方列為重點關注對象以來,人們並沒有變得更加清醒,反而陷入更多更深的混亂。意識尚且是有序可循的,儘管它隱匿,且無法找到所在的區域。但是意識是如同一條又一條的信息編織在一起,緩緩地被我們感知到的“一整塊的東西”。在難以理解上,意識屬於無法理解的秩序化身,而潛意識則完完全全依託於混沌。

弗洛伊德率先開展了對潛意識探索,並且繪製了意識與潛意識之分的冰山,同時為之設計了一套內在卻虛無的精神官能器官。弗洛伊德把“精神”視為一種運行於人體之內的系統,是和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同個位階的存在。意識也被抓到了這個系統裡面,且佔據了這個系統的一小部分。“我們能看到的,只有海面上的冰山。然而,在冰山之下,潛藏着更多的秘密!

精神分析:深入潛意識的漩渦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網絡:冰山



固守科學原理,執拗於生物原則的科學家們,即便把大腦打開一百個,也找不到所謂的“精神系統”。腦科學家們嘗試用神經傳導信號來解釋人類的行為,在理論上似乎無懈可擊,但是在信息次序上卻陷入了茫然。每個人感知到世界的方式,是整體的,一整片地進行感知。而非區分出具體的通道來。而且意識似乎只能內在於人體內,而無法靠“製造的”方式模擬出其原理。我們如今可以造出人造心臟,可以造出人工耳蝸。人體內的各種器官和系統的運作,我們不說一清二楚,起碼已經可以略知一二。

然而,“精神系統”把我們的智力和求知慾統統拉入到深不見底的渦旋之中。我們無法造出意識,我們也無法創造出潛意識。我們無法捕捉潛意識,除非用潛意識的手段。在弗洛伊德的理解中,潛意識是一直存在的。他只是如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把這片漂泊的冰山找了出來。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已經有了催眠術。催眠術的核心就在於對潛意識的把控,而當時的催眠師們,把催眠過程中發生的潛意識作用理解成了磁場的作用。

在弗洛伊德之後,名為“精神分析”的學派開始了時至今日的研究。比起其他心理學學派,精神分析一脈無論換了什麼領導,革新了多少理論,一直都是在以各自的方式探索着潛意識。哪怕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上的收穫。20世紀時,弗洛伊德所掀起的“精神分析浪潮”,深刻影響着西方世界。精神分析滲入到文學,藝術,電影,哲學等各個人文領域之中,也使得人們對“精神”的好奇與日俱增。

精神分析:深入潛意識的漩渦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網絡:第一位精神分析師“弗洛伊德”



膨脹的好奇心並不能帶來完備的研究成果。我們應該如何研究一種無形的事物,用唯物的科研手段?我們應該如何發展出一種無形的技術,來對抗同樣是無形的疾病?人們的好奇,只是將原本混亂的認識變得泛濫。甚至成災。

我們深陷潛意識的渦旋之中,就像是真的面對着一片深沉的海洋。海上漂浮着的是可見的極小一部分的冰川,而地下是龐大到難以看清實相的宏偉結構。這座冰山在結構主義者眼中,成為了揭開人類精神奧秘的鑰匙。人們也逐漸從熱衷於冰山底下的內容轉移到冰山上和下的結構。這種探索神秘和研究無形之物的熱忱,絲毫不亞於前往陌生的國度淘金。

意識以清晰而決然的姿態告訴了我們,一切對意識的探索終將在“笛卡爾劇院”的假想中潰敗。“哲學家的殭屍”思想實驗則盡情嘲笑着人們的無知。自我心理學開枝散葉,放棄了對不確定性,即“意識”的本質的深刻探索,轉而研究流於表面的“情感”,“情緒”,“認知”,“行為”。無數定義完善的理論如同脫韁的野馬,在學術領域飛馳,宣告着人類在心靈領域的赫赫戰功。意識就這樣慢慢地淪為了一個背景板,人們談論意識,卻不去理解它。

精神分析:深入潛意識的漩渦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網絡:計算機與腦科學實驗



我們將意識分解,變成更具有確定性的人類感知覺和體驗,以此來懸置起本身“無解”的命題。用淺薄的大腦研究,通過控制變量的手段,得到有限性的腦區理論。這樣的方法卻難以運用在潛意識的探索上。一輩又一輩的精神分析師,最開始只是掌握了一把打開潛意識大門的鑰匙。但是他們卻需要花盡畢生精力,來研究這把鑰匙是什麼,鑰匙所對應的門是什麼,門後面的事物是什麼,以及鑰匙和門之間的關係。每一個精神分析師,都會在執業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技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投入到潛意識的渦旋之中,而不是刻意地去迴避他們。夢境,囈語,癲狂,幻想,妄想,這些人們或是諱莫如深,或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事物,卻是精神分析師要去主動接觸的。不去迴避暗流涌動,而是激流勇進。慢慢地描繪出存在的形態,慢慢地讓無形滑入到有形之中。潛意識和意識的結構並非牢不可破的。正如人類的精神疾病並非不可戰勝的。我們終將知道一切,我們也必將知道一切。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