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培訓分享:學習心理學,讓我能夠讀懂孩子,與愛同行

2022年07月02日15:20:12 心理 1346

閱讀前請先點擊關注,以免錯過每日的內容更新~

人生的很多事,都需要一個契機。

家中的一對“好”之於我,也許是促使我在親子關係、家庭教育上不斷思考和學習的又一個契機。

如果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我想是在那一年,妞姐剛上小學,睿哥剛進幼兒園。同樣初到一個全新的環境,睿哥溫暖有愛、熱情大方、樂觀活潑的狀態,在短短的時間內,成功助力他適應了新的生活和環境。

反觀妞姐,對於新階段的開啟,雖同樣的充滿好奇和興奮,但明顯也能感覺到她內心的小心謹慎、糾結慢熱、拘謹保守。

心理諮詢師培訓分享:學習心理學,讓我能夠讀懂孩子,與愛同行 - 天天要聞

是同學關係出了問題,還是學習能力跟不上?

同一個家庭出生,同樣的教育方式,為什麼兩個孩子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狀態,她茫然無助,我也無從入手;很長一段時間,進展到我們互相糾結、互相煎熬……

常說,為人父母是「陪孩子一起成長」。

父愛和母愛是本能,但並不是每一個人天生就會當爸媽,大家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打拚成長。

作為新一代的父母,我們雖知道不能用傳統的方法去對待現在的孩子了,但是疑問隨之而來,不用傳統的方式,那用什麼方式呢?

於是開始關注和學習各種育兒理念,寄希望於所謂的“專家”,卻發現事情越來越複雜,夾縫在那些原本衝突的觀點之間,更加困惑,教育雞湯喝了不少,卻無法付諸實踐。

遇 見

偶然的一個機會,看到了一本叫《天性》的書,緊接着聽了泡爸的18分鐘視頻,了解到順應天性的教育理念。

心理諮詢師培訓分享:學習心理學,讓我能夠讀懂孩子,與愛同行 - 天天要聞

心理學上的天生氣質,在這稱為“思維偏好”亦“思維模式”。

早在50年前,美國的奈德·赫曼博士的《全腦優勢》模型,經由德州大學以腦電儀證明了大腦思維偏好的存在。

人的大腦有ABCD四種類型的思維偏好,也稱為四種天性。

A天性以分析邏輯見長,B天性以紀律執行見長,C天性以感覺感受見長,D天性以想象創造見長。

每個天性既都有其自身的優劣勢。有意思的是,早在500年前,吳承恩老先生便已發現了人的天性差異,創造出了ABCD唐僧師徒四人經典角色。
A天性像唐三藏,堅定好勝,但強硬固執;B天性像沙和尚,規矩細緻,但糾結慢熱;C天性像豬八戒,溫暖體貼,但黏軟膽小;D天性像孫悟空,活潑靈動,但急躁馬虎。

心理諮詢師培訓分享:學習心理學,讓我能夠讀懂孩子,與愛同行 - 天天要聞

順應天性的教育倡導:接納劣勢、激發優勢;順勢教育、事半功倍,其和心理學上的“瓦拉赫“效應--經營自己的長處完美重疊在一起。

不同天性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養方式。可實際中,我們更多是在實行哪裡不會補哪裡,不斷的在做補短糾偏的教育。

據不完全統計,病人負人的比例在成年人中超過80%、在孩子中為2/3左右。“負”人傷人,“病”人傷己,可病負並不是他們錯,只因他們自小就被用錯了教育方式。

而順應天性養出的正人,自信、自洽、自省、自立;於是,就有了: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

感 恩

天性的明確,讓我們認識到彼此諸多的不同,兩個孩子的養育原則也有了更為清晰的方向。

2020年在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下一再延遲開學,在一個空間里長達五個月的朝夕相處,對家庭成員的關係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心理諮詢師培訓分享:學習心理學,讓我能夠讀懂孩子,與愛同行 - 天天要聞

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兩個性情天淵之別的孩子之間,矛盾隨時出現,爭吵時時都有,生活和學習的叨叨,讓老母親被貼上了大大的嫌棄……

也正因為有了理解和尊重,有了接納和認同,每當親子矛盾再次發生的時候,我們都多了一份釋懷,多了一份從容的力量,從而平穩度過這一特殊的時期。

什麼是好的教育?

我想說,適合的一定是最好!不是以家長的喜好,不是家長的理解和盲從,而是認清自己、讀懂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根據他的思維習慣,用適合他的方式順勢教育,才能把他內在的優勢最大化地激發出來,同時,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需求,讓他的人生盡情釋放。育如同健康 也需要“治末病”

心理諮詢師培訓分享:學習心理學,讓我能夠讀懂孩子,與愛同行 - 天天要聞

一位學醫的朋友說:教育也同健康,也需要“治未病”。“治未病”的思想出自《黃帝內經》,它明確提出:聖人不是治療已經發生的病,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加以預防;聖人不是治理混亂的局面,而是在混亂髮生之前,就加以避免。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後再去治療,混亂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口渴了,再去挖井,戰亂髮生了,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中醫尚倡導珍惜生命,注重養生,防患於未然,延長生命時限和提高生活質量。

如果對照一下我們目前的育兒狀況呢?

我們也常常徘徊在一些已發生的具體問題上:比如,學習差,習慣差,孩子不聽話,不上進,不自律,網絡遊戲,青春期叛逆…(當然,也包括未來有可能出現的考不上學,就不了業,啃老等問題)遇到問題怎麼辦?

心理諮詢師培訓分享:學習心理學,讓我能夠讀懂孩子,與愛同行 - 天天要聞

解決這些“雞飛狗跳”的問題,最好的時機,那就是在它們發生之前。也有的家長會覺得目前看來,孩子沒出現那些“雞飛狗跳”的問題,那麼,就順手養着,這樣一拖就到了中學,以及孩子長大成年。

反過來思考,如果想要讓一件好的事情發生,是否就要儘可能早地做好準備和鋪墊,讀懂孩子,如此重要。

親子關係 從父母的自我學習開始

通過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的學習,在各位優秀心理導師精湛的專業引領中,我內心一次次為之動容,父母在養育孩子的同時,孩子何嘗不是在滋養着我們。

為人父母,唯有不斷的反省和學習,覺察自己的內心,覺察自己的教育觀念,學習新的觀念和新的行為模式,時刻保持警醒和覺察,因時因事調整策略,才能和孩子一起更好的成長。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