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的原因:膨脹的自我從何而來?

2022年06月28日11:35:30 心理 1997

自戀的原因:膨脹的自我從何而來? - 天天要聞

自戀的原因始於童年,隨着年齡的增長會成倍增加。誇大觀點的基礎是同時建立在多個方面的,而且很難挑出一個方面。然而,心理學非常熟悉人格的這種特徵,以便簡要說明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本質。

重要的是要注意,自戀者首先會遭受自己的痛苦,這些人通常會被心理的防禦機制所累,但明顯的受害者總是出於某種原因被迫在身邊的人。

首先,這些是孩子,當然還有戀愛關係中的伴侶。有時,甚至結識自戀者也會成為一種折磨,但同居很容易變成折磨。

自尊心增強

遇到有足夠自尊的人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這個概念本身同時包含兩個參數。一個人自己的感受和客觀的反饋。第一種是由信念、經驗、強加的意見、心理-情感創傷和衝擊造成的。第二種是由他人通過反饋、評價和其他形式的交流給予的。

自戀者的問題在於,他人的意見是他們的主要指標。但讚許永遠不會完全滿足,因為完美是沒有極限的,它的缺席成為了最沉重的打擊。結果,心靈在自戀中找到了救贖。

他們將正面評價視為對自己優越性的確認,而負面評價則立即被送到稱為“嫉妒和白痴”的籃子。這一切都是因為主要依賴於內部自尊。

它是由一個重要的成年人仔細調整的。這以兩種方式發生。首先 - 孩子不斷被告知他美麗,聰明和聰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傑作。你是最棒的!英俊,幹得好,我的聰明女孩。

二是成年人對他和其他人的負面評價。媽媽或爸爸可能會因為情結而認為別人不值得、平庸和歪曲。他們吹捧他們的驕傲或尋找方法來挽救他們的低自尊。他們毫不客氣地談論朋友、熟人、親戚、陌生人。

未來的自戀者在教育過程中從過度保護“跳水”到完全冷漠和折舊。要麼是媽媽愛,要麼是爸爸在情感上虐待,或者是一位父母結合了這種不穩定。孩子上了鞦韆,以前他還是個天才,現在“你沒有達到極限”,“你應該是第一個”,“你什麼都做不了”,

通常,膨脹的自尊是缺乏批判性思維的結果。一個人不會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情況,無法分析大量信息,因此養成了採取舒適姿勢的習慣,不需要心理方面進行不必要的工作。出現許多模式。自然,這導致了不願承認失敗和失敗,它們總是被外人的陰謀所解釋。

意外的,不值得的成功

有時沒有成功本身,父母就足以激勵孩子,他是最好的。焦慮的父母擔心他們的孩子,讓他陷入過度保護,為了以某種方式解釋這種控制和這些禁令,他們不斷地對他人發表負面評價。

這些傢伙只需要一件事,這些傢伙很壞,街上只有傻瓜,你在那裡無所事事。你值得最好的,這不是你的水平,你將擁有一切!在這種情況下的兒童是孤立的,無法充分評估自己。

在成年期,他們可以將某些東西視為對他們信仰的確認。我們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而周圍有很多人勉強維持生計。大自然賦予了迷人的外表,而周圍的人中也有很多“這樣的自己”。他在同學的背景下進入了一所名牌大學——職業學校。嫁給了一個有錢人,而一個鄰居正在和她的房屋辦公室的水管工搏鬥。

但這一切並沒有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我們的成功不僅受能力的影響,有時還受運氣和我們無法控制的參數的影響,例如外表。有時我們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方。總有一天會與現實發生碰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這發生在孩子離開過度保護的那一刻。

但是今天,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同意這可能會發生得更晚。依賴別人的認可和欣賞,讓你努力做到最好,追求卓越,但爸爸媽媽的話已經不夠了。每天你都會看到生活被劃分為數千個領域,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領導者。而某人的老公更富有,肚子上的方塊更光滑,公寓更大,職業更有趣。

這是最嚴重的傷害發生的地方。靠外在的自尊是不可能的,因為別人不承認排他性、理想性和絕對優越性。他們通常是批評的或僅限於中立的態度。但是內在的自尊可以讓你通過對讚美的感知來保護自己免受現實的影響,同時忽略和貶低負面評論。如果你不認為自戀者是最聰明和最有才華的,那麼你只是一個白痴和一個可憐的嫉妒者。

值得注意的是,自戀者自己經常感覺自己像個虛無。一般來說,這些不穩定的人有時會超越所有人,認為他們不是那麼糟糕、平庸、愚蠢,然後陷入抑鬱。的確,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心理就會開始自我保護,很快就會自戀者又是“最好的”。

錯過了自我實現

過度監護的特點是孩子受到保護,不受自己的愛好的影響,並且阻礙了他的才能發展。父母只允許不會引起他們焦慮的事情。結果,一個人跳過了自我實現的階段,被迫去做強加給他的事情,甚至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

因為,一方面,他們以排他性激勵他,另一方面,他們不斷貶值,這使他尋求那種完美,達到了你可以擺脫父母的壓力。

但與現實的碰撞總有一天會發生。不自在不可能成為最好的,但你不能進入自己的。對外部認可的巨大依賴使心靈對防禦機制的依賴得以鞏固,人們尋求至少對某種東西的依賴,一個人要求在這方面承認他的優越性。

自戀的負面後果

孩子們受到攻擊,他們被迫通過情感虐待承認父母的排他性。這是通過強加自己的意見,貶低他人,沒有它感到無助來實現的。Narcissus 試圖確保沒有他,孩子們將無法生存,一切都會對他們不利,沒有他的建議和幫助,任何人都無法做到。

在人際關係中,這樣的人表現得好像他們認為自己是理想的。然而,實際上,這一切都是一種防禦,一個人一直處於緊張狀態。自吹自擂,自上而下建立溝通,只是一個信號,他沒有得到認可就很難活下去,更難賺到。

在艱難的時刻,他們可以背叛,離開,離開,只為讓你明白,沒有他,你的世界將會崩潰。如果有人在沒有他幫助的情況下遇到麻煩,自戀者會稍微提高他的自尊心。畢竟,他告訴過你!“而且總的來說,該承認你們都是平庸和愚蠢的時候了,抓緊我,我一個人知道怎麼做!”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