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爸媽會隱藏情緒嗎?是不是嘴上說著“回不回來過中秋都一樣”,實際上得知你要回家後連過年才能端出的“滿漢全席”都上了桌?近日,“爸媽的情緒藏得有多深”一話題引起廣大網友共鳴,很快便以超1億的閱讀量衝上熱搜。除了隱藏喜悅,殊不知漸漸老去的爸媽們還可能隱藏了許許多多別的情緒。伴隨着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衰老也成了無法抗拒的客觀規律。在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李箕君看來,心理衰老與身體衰老一樣也是大多數老年人都無法迴避的現象,作為子女,換位思考多加理解,才能積極應對這個人口老齡化的時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情感紐帶那一頭,是逐漸步伐放慢的父母
爸媽的情緒藏得有多深?網友李女士分享了這樣一段視頻。視頻中的老爸接到女兒告知中秋要回家過節的電話後,表面淡定毫無波瀾地跟女兒說“你中秋節回來還要什麼態度啊,了不起讓你媽做兩道菜給你。”可監控視頻里,掛斷電話後李女士的父親卻獨自開心地手舞足蹈起來。話題下,還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和爸媽的故事。溫馨、引人淚目的故事背後,不難看出即使年華老去,父母與子女之間始終存在着無法割捨的情感紐帶。

圖 | 視覺中國
可另一方面,你是否知道父母可能也正隱藏着孤單、壓抑、敏感和多疑。那是年邁而變得健忘、嘮叨的父母;那是撥通電話要響好多聲才接起的父母;疫情常態化管理,是一遍遍學不會健康碼使用的父母。日益加劇的老齡化與日新月異的智能化碰撞,逐漸步伐放慢對變化“趕不上趟”的父母,又有多少人能設身處地陪伴他們跨越“數字鴻溝”。
衰老的過程,是無法拒絕的“不安全感”
“人老了,心理也會衰老,這其實是自然生理現象。”隨着社會的發展,平均壽命的延長,李箕君指出,在身體功能衰退的同時,老人的心理隨着社會身份、家庭生活、居住環境的變化會產生一些具體的“衰老”表現。“離退休綜合征”“空巢綜合征”“孤獨綜合征”……這些只有老年人才會面對的心理衰老背後,可能是剛離開職場每天沒有規律事情可做的不適應,也可能是老伴兩人有一位去世後的落寞。
“老小孩,老小孩。情緒波動其實是子女感受最明顯的。有時候和孩子是很像。容易興奮,但接着有可能突然生氣。”李箕君坦言,即使像三歲小孩一樣容易產生情緒上的變化,但往往孩子更能得到父母的寬容,而年邁的老人家的一些情緒卻常常難以獲得理解。“和青春期孩子似的,老人也會壓抑。”被時代甩下一截的“銀髮一族”或許再怎麼學也玩不轉智能手機,看子女的眼色的他們無可奈何被子女“管教”。李箕君認為,這時的老年人大多容易陷入憂鬱,“大多數可能會認為自己沒用、無能、自責,覺得給兒女添負擔,甚至放棄生命。”
多疑、敏感,這也是李箕君在工作中發現心理衰退的老人常常出現的特點。比如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些老人總是因身體有病而多疑,甚至表現為“無病也疑,有病更疑”。今天覺得頭暈,明天覺得四肢無力……一般人感覺不到的體內變化或體驗不到的痛苦也都會有所感覺,像是心臟的跳動、胃腸的蠕動等方面的變化也能清晰感覺。即使一些輕傷小恙也嚇得自己以為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間或談病色變,問病又止,求醫換藥不斷。李箕君介紹,曾在門診接診總懷疑自己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其實他總有這種感覺正說明他還沒‘呆’。真‘老年痴呆’了,也就感覺不到了。”
究其原因,李箕君指出,人在衰老過程中總會有不安全感的體現。“年老以後,可能對周圍的環境和人很敏感。尤其是敏感周圍的環境和人對自己的態度,有沒有威脅?這種敏感實際上都是心理衰老。”
換位思考,才能給予老人真情的撫慰
年富力強的中堅力量意味着身體和心理的承受力、耐受力、抵抗力、免疫力都處於高峰期,可“花無百日紅”,李箕君直言,只有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才能為這個老齡人口急劇增加的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人是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財富,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晚年生活的幸福度密切相關。作為晚輩,該如何辨別家裡的老人是否應踏上了“心理衰老”?李箕君告訴記者,還是關心老人的感覺、認識、情緒和行為。
“對晚輩來說,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理解。”生命齒輪並不會因為誰而停止轉動,每個人都有年老的一天,李箕君指出,面對老人“換位思考”是亘古不變的良方。“關愛老人不是簡單的‘尊老愛幼’那麼簡單,應該成為我們的責任而不是義務。有些年輕人只是盡義務去陪伴老人卻缺乏情感交流,老人是無法得到真正的撫慰的。”李箕君強調,只有設身處地站在未來我們也會面對的立場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的父母。
校對 李海慧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