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駑馬 崔貫利
小明語錄:
凡是說“原生家庭”的都是假冒偽劣的心理學。全世界正規的心理學教材里從來沒有這四個字。
承接上文:
1、如何進入專業的心理學門檻?
如果你們想要真正地進入到專業的心理學領域,可以訂閱一本專業的心理學期刊,比如應用心理學。
訂閱之後,你會發現,在期刊上,它的每一篇論文上都會提到這篇研究使用了什麼樣的一種心理學的研究範式。
比如我們心理學裡有一些叫做大腦旋轉,又叫心理旋轉。
意思是,你在大腦里想象一個物體在這裡旋轉。
我們人的大腦在做這樣的心理旋轉時,大腦注意力的資源就被高度地佔用了。
所以,通過這個心理旋轉的實驗,它可以測試人大腦的很多功能。這就是一種研究問題的範式。
還有,比如榮格當年做過一個,就是我說一個詞,馬上讓你聯想下一個詞,這叫語詞聯想。
而語詞聯想也變成了心理學研究的一種範式。
心理學還有一些研究範式,比如讓你產生一些感受時,立即報告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它也是一種研究心理學問題的範式。
所以,你可以看到心理學研究問題的範式有很多種。
雖然有很多種,但是你的研究必須要在一個範式裡面,這樣才符合科學的標準。
它是這樣的一種心理學學科。
心理學科實際上是很複雜,也很深的。
特別是,比如心理學專業里的人格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這些都是心理學裡很深很深的學科。比如考研,一般你要是考認知心理學或者人格心理學,你就會很擔心自己考不上。
2.心理學專業的很多論文和統計關係比較密切。
所以心理學專業收研究生或者博士,他喜歡收數學專業畢業的,或者是相關數學統計專業畢業的人。
如果你是個文科畢業的,心理學的碩士、博士老師就不太願意要你。
因為他有一種研究的約束。
你的數學功底不夠,你後面做論文的時候會有很多麻煩。
談到這裡,你們會發現,我說的這些和你們理解的心理學區別很大,對吧?
就是這樣的。
所以,專業的心理學其實和我們大眾現在說的心理學區別很大。
比如大眾也認為自己學過一些心理學,或是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心理學,但你們了解的一些心理學,為什麼在專業的人眼裡看來就很不科學,甚至認為它是一種錯誤呢?
我經常用的一個詞,叫做假冒偽劣。
這個詞雖然你可能不願意聽,但它就是事實。
小明語錄:
一個人互聯網的產品,它的設計規則越具有成癮機制,它就越容易誘發人成癮。
為什麼會這樣去形容?
就是不專業的心理學!
你們現在了解的心理學的很多東西,它也是心理學研究過程中曾經出現過的某些東西,它也是某一個研究或者某一個人物,他在心理學的歷史發展中發明出來的,或者他產生了一種理論。
3.你學到的心理學,科學嗎?
但是心理學的特點在於,雖然在心理學的形成過程中,歷史上曾經有過一些人物,還有過很多研究者都提出過自己的一些理論假設。
但它能不能被稱作就是進入到科學的範疇,它是不一樣的。
進入到科學範疇的心理學一般就是要發表論文,然後進入到科學範疇的心理學。
發表論文之後仍然不夠科學。
比如去年有一個研究,研究所有的論文期刊上的這些心理學文章、新聞文章。結果發現,在期刊上發表過的都是正規核心期刊,不是大家平時所看到的網文上的這些東西。
正規的經過核心期刊的這些心理論文有80%左右是不能重複試驗的。
不能重複試驗的意思就是它不夠科學,它達不到科學的標準。
所以你就可以看到,為什麼說在心理學裡面大家學了很多東西,這些東西曾經是心理學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東西,但它不是科學。
但是大家又學了很多這些東西,又用這些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了,這樣錯誤就會非常多。
這是心理學裡面最常見的錯誤。
舉個例子,我們很容易把相關當做是因果。
比如你用了一款化妝品,用完之後你臉上的粉刺變少了,然後你就說這款化妝品有效。這件事兒在心理學裡面認為是錯誤的。
為什麼錯誤呢?
對科學的心理學研究者來說,可能還有安慰劑效應。
人的心理本身就能創造出疾病,比如安慰劑效應足夠的話,你也會因為你得到了安慰而感覺到心理變好,也會因為得到了安慰甚至臉上粉刺都會變少。
現在的問題在於,什麼才叫做科學?
小明語錄:
改善自卑的方法,通過不斷在現實生活中積累成功的經驗。
(未完待續)
原創公眾號:心夥伴(ID:xhb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