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這本書,
刻意練習,上次我們說到了潛能,
絕大多數人一生都沒有,
經過特別的訓練和挑戰,
他們就是坐在辦公桌前,
甚至連走動都很少。
因此他們的身體能力,
處於相當低的水平,
即便鍛煉,
也遠達不到運動員的體能。
訓練的時間不同,
自然最後的結果也是天差地別,
這就是業餘和職業的差距。
但這並不代表,
你真的不行,
其實,你很可能具備某種潛能,
只是長久不開發,
然後被荒廢了。
就比如投資這個事,
你要是一直沒有經過正統學習,
那肯定是不會,
但是如果有個名師指點,
你沒準還真能成為一代股神,
巴菲特就是個例子,
雖然有家族遺傳,
但在接觸格雷厄姆之前,
他一直也很普通。
有的時候我們會,
在努力的過程之中,
開發出另一種潛能,
作者舉例,一個人致力於,
成為一個國際象棋大師,
在努力的學習當中,
沒想到竟然開發出另一項技能,
就是盲棋,他可以在,
完全不看棋盤的情況下,
同時和46位高手下棋,
還能取得大部分勝利。
這種人從來沒有為,
盲棋而專門訓練過,
但他們卻擁有了這種能力,
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國際象棋大師們,
他們常年觀察棋盤,
並思考變化,
所以對於整個棋局,
早就已經瞭然於胸,
有人做實驗,一盤殘局,
這些象棋大師看一眼就能,
記個八九不離十,
而新手通常只能記住幾個棋子,
但如果把它們打亂了,
隨機放在棋盤上,
象棋大師們,也照樣記不住。
所以結論就是,
這些象棋大師們的超強記憶力,
來自於對棋子之間關係的深入理解,
這是可以通過訓練達到的。
他們平常記憶的棋譜太多了,
所以他們看到的棋局,
都是一個模塊一個模塊的,
而普通人只能看到棋子,
缺少對於棋子編碼的過程。
大師們甚至能夠,
在心裡演算未來棋局的變化,
能看到幾步甚至十幾步之後的棋局,
而普通人則做不到,
也就是說,
人家看到的是一片森林,
你看的只是一棵樹,
這就是心裡表徵上的差距。
這是一種與我們大腦,
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
某個觀點,某些信息,
或者其他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
或者具體,或者抽象。
簡單來說,
就是你一想到什麼東西,
的第一印象。比如一個小孩,
你告訴他,水壺很燙,
這個燙字對他來說沒有意義,
必須得燙他一次,
他才知道是什麼意思。
而我們要做的刻意練習,
就包括了創建這種心理表徵,
無論是記數字遊戲,
還是出租車司機,
又或者是象棋高手,
他們都建立了心理表徵,
也就是他們自然將所看到的內容,
進行模塊化,心理圖像化的記憶。
這其實就跟運動員,
長肌肉了意思差不多,
當然,這種心理表徵,
有着非常強的專業性,
跨領域就不會起作用,
比如籃球運動員的心理表徵,
放到足球運動中,
他就沒啥作用,
甚至同為手上功夫,
但跟排球也完全不挨邊,
所以很少能出現通才,
即便有,也是因為他們在不同領域,
都接受了專業化訓練的結果。
人們通過心理表徵,
這種圖像化的模式,
打破了短時記憶的局限,
比如籃球運動員,
你如果在投籃的一瞬間,
去思考手型,跳躍,發力,
甚至瞄準點,
那麼是完全來不及的,
這就是典型的短時記憶過載了。
但是你完全可以通過肌肉記憶,
找到那個發力的感覺,
所以高水平球星,
無論在哪個點,
他都能投進籃筐。
他的心理表徵就知道,
在這個位置上,
用這個力量投籃,
結果剛剛好,
這肯定不是通過計算,
而是無數次練習後的心裡表徵記憶,
甚至開車也是如此,
你遇到緊急情況,
靠的也是感覺而不是計算。
所以我們經常講,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不光是唱京劇,
任何專業都是如此,
他投籃的那一瞬間,
其實都凝結着數萬次的強化訓練。
下棋投資都是如此,
在那一霎那,
我們下意識的判斷,
其實都是心理表徵在起作用,
你要不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不可能會產生這種感覺,
所以人家專業,
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而你不專業,人性佔據主導。
在足球這項運動上,
業餘球員其實如果一對一,
打一些專業球員,
其實看不出太多的差距,
但是要是11打11,
那麼差距將是巨大的,
最主要的差距就在於意識上,
業餘球員的跑位全憑感覺,
而經過訓練的專業球員,
他們的跑位全都有跡可循,
這種意識來自於判斷,
能夠幫他們快速的找出規律,
並預測未來。
加入專業隊一起踢,
也覺得沒啥,
完全跟得上,
但是帶着業餘隊跟專業隊踢比賽,
那就球都碰不到了,
你渾身有勁也使不出來,
第一搶不下來,
第二你總感覺在局部區域,
對方人多,而你的隊員不少,
但總是離你很遠。
對方經常會預判到你要做什麼,
這其實就是經驗,
跟這些人交流,
他們這些職業的也承認,
自己在跟外國人打比賽的時候,
也有同樣的感覺。
有個當年中超隊的主力邊鋒,
就曾經說過,
在野球場上我們是專業的,
但在國際大賽中,
人家才是專業的。
他們說平常也沒覺得老外怎麼著,
但上了場,就是覺得每一步都比我們快,
甚至韓國人和日本人都比我們要快很多,
這種快是整體上的快,
而不是個人的速度有多快,
有經驗的選手,他們在場上的判斷,
全都是無意識的,根本不用思考,
每個人都快你一步,
那麼兩個隊之間就完全沒法踢了。
作者說,我們學習語言,
其實也是一個道理,
你看到貓這個字的時候,
會想到一個毛茸茸的小動物,
自然建立連接,
這就是心理表徵,
會英語的人,
會把cat直接和,
毛茸茸的小動物連接起來,
而不會英語的人,
會先把cat跟貓建立連接,
然後再想到毛茸茸的動物。
所以這就是我們聽力,
總是聽不懂的原因,
因為我的心裡正在翻譯中文,
而人家心裡已經有了圖像。
很多人都是典型的,
中國英語教育的失敗者,
只會看英文,
然後把單詞翻譯成中文,
再去理解什麼意思。
而壓根張不開口,
也聽不懂對方說什麼,
就是因為我從來沒有建立過英文的場景。
心中沒有英文表徵,
說白了就是聽的少,
交流少,訓練方法錯誤,
原來光顧着做選擇題了,
而沒有注重場景的應用。
原來考六級的時候,
拿着一些題,
請教某位英語好的同學,
問他說為什麼選C不選B,
這哥們非常氣人,
他說一看就是選C,
因為平常就是這麼說的,
沒有為什麼!
就像你們北京人說西便門帶兒化音,
天安門就不帶兒化音一樣。
醫生看病也是要建立表徵的,
同樣都是耳朵疼,
但可能病情卻完全不同,
醫生需要詢問患者的其他反應,
然後把這些反應結合起來,
再去跟自己心中的病情做匹配。
這其中如果經驗少的醫生,
可能就會誤診,
比如之前有很多案例,
說是後背疼,
醫生按照跌打損傷給治的,
結果是心臟病。
所以,醫生的這套看病邏輯,
其實就是現象和數據對比,
未來機器是可以替代的,
機器看病,誤診的概率,
可能相對還會小一些,
而且會讓整個的醫療系統全面升級。
培養一個頂級醫生需要幾十年,
但複製一份數據庫,
可能只需要幾秒鐘,
甚至把數據放在雲端,
全國都可以共享。
你在18線小縣城,
也可以享受協和醫療的診斷,
估計這一天不會太遠。
多說一句,
但凡能創建心理表徵的,
基本上都能被機器所替代,
所以阿爾法狗能打敗柯傑,
也就能做個好醫生,好律師,
甚至是保險顧問,理財顧問,
針對不同的家庭和個人,
推薦最有效的產品。
以前那些金牌代理人,
金牌銷售,其實也就是他們,
知道的產品比較多,
對於人的需求拿捏得比較准,
這些其實也可以通過數據實現,
機器可以替代人工的這些領域,
專業性也就開始逐漸消失。
心理表徵還有利於學習進步,
起點一樣的孩子,
有的進步特別快,
是因為他們建立了心理表徵,
並在每次犯錯誤之後,
都注意改正,
在不斷地修改錯誤中快速成長,
而沒有建立心理表徵的孩子,
則不怎麼糾正錯誤,
總在一些錯誤中不斷地重複,
所以成長就慢。
所以知道錯誤在哪,
並通過練習糾正他,這
也是一種能力,
最後形成一種正循環,
心裡表徵越好,
技能就越高,
技能越高,
心裡表徵就越好。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學習不好,
在這裡也應該能找到啟發,
就是先別去報那麼多補習班,
先把孩子經常犯的錯誤糾正了再說,
家長的任務是把孩子推向一個正向循環,
而不是漫無目的的疲勞戰術。
而且這個事越早越好,
早期家長還能知道孩子錯在哪,
還能指出來,等他上了初中,
你可能都不知道他錯哪了,
那時候就更麻煩了,
下次我們在來講講,
如何創建一個對學習有利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