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全文共1843字,閱讀時間約2.5分鐘
趁着初秋,趁着暑假末期的幾天,我與先生帶着孩子們去農莊體驗了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生活。兩個孩子每天樂呵呵地跑到小渠邊玩,就地取材地做出各種各樣的“物件兒”。兒子對我說:“媽媽這裡就像天堂一樣,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這些是在咱們家裡沒有的,學校更體會不到。我太喜歡這裡了,我愛大自然”。妹妹也跟着附和:“我愛大自然”。那一刻我特別慶幸暑假的最後幾天時光能夠讓孩子們過得如此有意義。
有必要帶孩子去大自然嗎?
突然想到以前與朋友討論過的一個話題:“有必要帶孩子去大自然嗎”?然後在經歷了孩子見到牛、羊之後的興奮、不認識韭菜與水稻的窘迫、田地里各種蔬菜不認識等情況之後,我堅定的得出答案:去大自然非常有必要!
心理學家李子勛曾經說過:“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在大自然中走一天”。讓孩子親近大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啟蒙方式,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師。
比如孩子們在課本、視頻等地方看到的牛羊,遠沒有親眼所見之後獲得的快樂、認知、新鮮感多。這樣一對比,家長是完全能夠明白大自然對於孩子的意義。
如今現代化高速發展,鋼筋水泥越來越多,對於孩子來說真正意義上接觸綠地的機會變少。可能最多的時候就是逛逛公園,爬爬郊區的山,大自然可以說被城市進化擠到了邊緣,再加上父母是雙職工家庭,忙碌是常態,孩子們切身體會大自然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
所以,才會有我家兩個寶貝走進大自然後異常興奮的狀態,這種意義要比他們窩在沙發玩遊戲,來得更加實在。
讓孩子更加敬畏自然,熱愛生命
全世界的教育中,我比較欣賞德國。有這樣一句話:“德國是從森林裡走出來的民族”,這不是傳說,而是孩子們從幼兒園便開始的自然課堂。他們不是簡單地去森林周邊去郊遊,一天或者幾個小時就結束,而是走進森林深處去體驗如何生存。
正因為此,德國的孩子更懂得敬畏自然,熱愛生命。而且這些自小就被放在森林中度過的孩子們,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更為突出。
蒙特梭利曾經說:有屋頂的是教室,沒有屋頂的也是教室。
大自然就是沒有屋頂的教室,經常帶孩子去大自然中,能夠獲得更多的快樂。在開心的時候,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對新鮮事物有很強的渴求。
這個時候父母跟孩子講一些課外的知識,他會像海綿一樣把知識全部吸收,根本不用像在課堂上一樣費勁的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用在這裡是非常恰當的,孩子越感興趣,學習知識的能力就會越強。
老李兒子喜歡玩遊戲,經常躲在房間中以寫作業為借口玩遊戲,被她發現過幾次後,老李開始想對策。初中的孩子不能來硬的,軟的他又會覺得無所畏懼,於是老李嘗試着每周帶兒子去一次鄉下,並且約定兩人只帶一部老人機。一段時間後發現,兒子逐漸離開了電子產品,並且越來越喜歡親近大自然。
事實上,大自然中有新鮮的空氣、充足的陽光,可以激孩子的大腦細胞,提高興奮度,讓心情保持愉快。這樣一來不僅舒展的心情,還能夠戒掉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情。
帶孩子“撒歡兒”準備點啥?
帶孩子走進大自然除了所需的一些食物與用品以外,父母還應該準備些什麼呢?也許很多人認為帶孩子走進大自然中是一种放松、度假的方式,只要玩得開心就可以。不止這些,父母還需要準備以下方面:
1、儲備知識量
很多人在成為爸媽那一天起就已經開始不斷地積累知識,畢竟孩子長大的過程是爸媽要經歷“十萬個為什麼”的過程。走進大自然的他們,自然也會有很多為什麼在等着。我建議爸媽可以對前往的目的地做一些整體的了解,當孩子的導遊,讓他在“沒有屋頂的教室”中,學到更多。
第二、安全與環保意識
孩子喜歡玩,因此他們進入大自然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到處亂跑。自然環境不比家庭環境,存在很多安全隱患。爸媽一定提前給孩子普及安全意識,不要以為自己陪伴就可以高枕無憂。另外,以身作則,吃過的食物、喝過水的包裝,要隨時放在自己準備的垃圾袋中,以免給自然與他人造成不好的影響。
第三、陪伴意識
既然是帶孩子親近大自然,放鬆心情,那就把手機、工作等暫時放下,要玩就好好的陪伴孩子。如果覺得自己坐在一旁玩手機、遊戲,而孩子隨便的話,陪伴與引導的意義就會減少很多。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和孩子走進大自然,打開心靈的另一扇窗戶”。其實,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都應該多親近自然,我們是受大自然的保護、哺育,愛護她是每個人的職責,這是孩子需要學習的一課,而大自然就是真實的課堂。
凌晨媽媽來叨叨:
幾天下來,雖然兩個崽都晒黑了,但我認為值得。哥哥與妹妹也讓我們答應,只要有長時間的假期,就帶他們去各個地方走一走。眼界開闊,是我對孩子的期望。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鏈接一:“學霸”和“學渣”的區別:家長兩方面抓,從小學就開始了
相關鏈接二:孩子如何了解這個世界?我用繪本跟孩子聊“時事”
相關鏈接三:孩子最怕寫作文?下筆就來的秘密,其實藏在這幾個生活細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