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恐懼症的三個高發年齡段

2021年04月22日20:12:23 心理 1621

學校恐懼症有三個高發的年齡:

4到7歲,也就是上小學、上幼兒園的時候,主要是跟分離性焦慮有關。11、12歲的時候,主要是上中學,可能跟換了學校,換了環境,學業壓力增大,功課增加,新的人際交往困難等等焦慮有關。14歲左右,青春期的時候,可能跟第二性徵的發育,他對於自身的體相焦慮有關。

學校恐懼症的三個高發年齡段 - 天天要聞


開頭提到的孩子,他在媽媽的陪伴下接受家庭治療。坐在治療室里的他顯得比較拘謹,身材很胖,外形看上去跟17歲的年齡很不一致。青春期男孩的特徵他都沒有。我的治療室里有不同類型的沙發,他們母子倆人卻選擇雙人沙發,緊緊坐在一起,倆人都挺胖的。談到兒童學校恐懼症的發病因素,跟遺傳有關,還有跟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也有關係。但總歸,這跟孩子要離開家,離開父母,獨自面對世界有關係。

精神分析、行為理論、發展理論都對學校恐懼症給出了解釋。

主要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

家庭治療認為:個人的癥狀行為不僅僅屬於個人,而是屬於他所處在的整個家庭系統,尤其是當這個家庭系統出現功能障礙的時候,個人的行為問題,或者是癥狀就會出現了。

就孩子不上學這個癥狀而言,可能一方面孩子的不上學,代表了他所在的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另外一方面,有可能他不上學的癥狀,也維持了他家庭系統的某種平衡,也就是說孩子的不上學變成了維持家庭系統平衡的一種策略。

學校恐懼症的三個高發年齡段 - 天天要聞


孩子離家在外的時候總感覺到心神不定,渾身上下不自在。即便出門也是跟着媽媽出門。所以一天下來大概95%的時間都跟媽媽在一起。

發病是在5年前,那一年他家庭裡面發生了很多事情。媽媽因為疾病誤診造成了生殖器官的切除,提早病退。由於媽媽的疾病,夫妻關係也受到一些影響,從而夫妻分居,再加上婆媳矛盾,使得夫妻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離了。

這個時候孩子就開始出現一些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繼而開始斷斷續續地不上學。

他媽媽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顧孩子身上,夫妻互動也越來越少。由於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夫妻之間又產生了很大的差異,關係就更加緊張。一年多前爸爸又出現了夜不歸宿的情況,所以父母的婚姻就走到了破裂的邊緣。

這時候孩子的癥狀就變得越來越嚴重,升級為精神疾患他需要跟媽媽在一張床上才可以入睡,吃飯、吃藥、洗澡都需要媽媽的幫助。可想而知一個17歲的青春期少年變成了一個孩童。

學校恐懼症的三個高發年齡段 - 天天要聞


這樣一個癥狀的演變也使得他媽媽沒有辦法顧及到其他,也使得爸爸不得不每天回家來張羅給孩子看病。孩子生來就如同海綿,吸收父母的訊息。即便父母心理最不被人察覺的憂慮也會成為孩子的不安,這是相互牽引的自動反應。也許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家人都沒辦法察覺,然而青春期的孩子離不開家總是有原因的。在父母婚姻關係的天平上,他的內心偏向母親。

治療過程當中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站在媽媽的立場上,所以他是愛着媽媽的愛,恨着媽媽的恨。所以視他為媽媽的武士,他為母親而戰。

潛意識裡害怕離開媽媽,害怕爸爸和媽媽的直面衝突,進而他留在家裡保護母親,所以他沒辦法去學校,離不開家。還有一部分是失去健康、失去婚姻、失去丈夫的母親潛意識裡也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留在家中。

一個處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他把父親完全排除在他的內心之外,他的精神世界裡也就少了一個親近、好感、信任、模仿和認同的父親形象,進而他的內心就會變得更加地空虛、緊張和焦慮,所以更加地不敢跟外人接觸,更加不敢面對外部的世界。

學校恐懼症的三個高發年齡段 - 天天要聞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