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戰略(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譯為“企業識別戰略”或“企業形象戰略”。它發源於歐洲,之後流傳至美國、日本、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其理論體系在幾代企業經營者、研究學者探索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從本質上看,CI戰略就是一個全面的企業品牌戰略、經營戰略。
雖然“識別”、“形象”——這樣的詞彙貌似在談論一個企業的外在特點,但謀求大眾認同的企業形象,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值得信賴的品牌認知,這些,光靠表面功夫是不行的。
因此,CI戰略包括三個構成要素:理念識別(MI,Mind Identity),行為識別(BI,Behavior Identity)和視覺識別(VI,Visual Identity)。
MI,代表企業的思想和靈魂,如果把企業看成一個人,MI就相當於這個人的心和腦(心智)。它包括:企業文化,由文化推演出的戰略方向、方針策略等,這些是CI戰略的核心,對應底層邏輯圈六個圈層涵蓋的內容,尤其對應使命,即“品牌支點”。
BI,是“心和腦”指導下的一切企業行為,如果把企業看成一個人,BI就相當於這個人的行事風格、處事態度。它包括:對外的經營活動及對內的組織管理,是動態的識別形式。所有企業行為後果最終都會凝集在產品、服務中,令消費者體驗到正向或負向“價值”,消費者將會藉助消費體驗來理解品牌內涵。
VI,是企業理念的視覺化呈現,如果把企業看成一個人,VI就相當於這個人的顏值和氣質,旨在令更多人能夠透過外在美看到內在美。它包括:標準化的視覺要素,統一的企業形象設計等,是靜態的識別符號。VI的意義不是掩藏誤導,而是深度詮釋,最好的VI符號能夠把產品的靈魂、企業的靈魂帶到消費者面前。
這三個構成要素,涵蓋了從文化VS戰略,到運營執行,到營銷宣傳這三個關鍵步驟,CI戰略強調這三個步驟的協調統一。
圖4-18 CI戰略(MI+VI+BI)
三個構成要素都非常重要。
如果沒有MI,等於沒有靈魂,其他一切做再多,也構不成戰略,沒有戰略等於沒有動能和思路。於是,BI層面亂打一通,難成大器;VI層面嘩眾取寵,缺乏深度詮釋。
如果沒有BI,等於沒有務實性工作、沒有信任為基礎的客戶關係。如此一來,MI層面:靈魂和夢想只能在空中飄,落不了地;VI層面:對外把自己粉飾得再漂亮,也終究名不副實,無法一直贏得好感。
如果沒有VI,等於沒有直觀感知基礎上的深度詮釋。產品看起來就只是產品,就算質量精良,也容易被認作死物。消費者難以感受到產品靈魂,難以在心靈層面獲得更加升華的價值體驗,因而也就難以與產品建立更加深刻的情感連接。
MI、BI、VI,哪一個最容易被消費者識別,哪一個對消費者來說具有決定性影響呢?
這就好比相親,見一個姑娘……最易識別的定是VI,顏值和氣質。
但,現在的姑娘化妝技術太強,不好分辨漂亮的外表透露出的氣度、內涵是不是真相,因此,還要嘗試相處,看姑娘如何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也就是看看姑娘的BI,待到有了更深的了解,識別出姑娘的MI時,才會考慮是否忠誠攜手。
企業須是這樣的姑娘——顏值好(VI),行坐端方(BI),個性獨特、真誠(MI)。
VI最易直觀識別,BI轉化為產品、服務也可體驗性識別,只有MI,須以VI、BI為載體,才能令消費者獲得深刻感知。
一個姑娘遮住面孔,一動不動地坐着,告訴別人她善良、勤勞、賢惠,誰會相信呢?
同樣,一個企業對消費者講使命、價值觀,講自己多麼為消費者考慮,多麼重視消費者需求……消費者聽得懂,可沒有直觀體驗,憑什麼相信呢?
MI具決定性影響,但不易直觀感知,故而不易識別。消費者總是很直接,用有感染力的方式展示出來給我看,把行動成果拿出來給我看!
促進消費者對MI的感知,有兩種方式——快而淺的方式是廣告宣傳(VI),慢而深的方式是踏踏實實做好產品及服務(BI)。兩條線,既交互促進,又併為一體。
營銷戰略,一要重視產品及服務質量(BI),二要重視以產品和服務為載體的視覺呈現(VI),三要重視以視覺為媒介的深度詮釋(MI)。三方面都做到極致的商品,才有潛力打造為爆款。
爆品引流,絕不是拿一款質優產品做低價那麼簡單。所謂爆品,一定要集品牌支點(MI)、視覺深度詮釋(VI)、精準對接客戶需求的超高品質及以使命為方針的服務態度(BI)於一體,然後,結合有誘惑力的價格、渠道、促銷大力推出,才能既達成引流目的,又強化品牌效應。
如果企業沒有MI、沒有詮釋MI的VI,就不要考慮做爆品引流了,因為就算產品過硬,通過促銷賣爆了,也帶動不起後續“長尾”。
圖4-19 爆品引流
品牌戰略的重要意義,是藉助VI、BI,即:藉助廣告宣傳、產品質量、信仰型組織的服務態度,令消費者對企業的“戰略性價值主張”產生感性認知和深度信任,這決定了MI可否被清晰識別。戰略性價值主張,是企業承諾向客戶提供的差異化價值,是企業以使命為驅動力確立的價值取向,當中折射出企業的核心理念(MI):使命、願景、價值觀——品牌支點。
一旦客戶對企業的戰略性價值主張,對企業理念有了感知、信任,MI被清晰識別,品牌便確立起來,消費者會信任企業輸出的各類產品、服務、項目方案都具備同樣的差異化價值。
例如:小米提供的各類產品,質優價廉(參見圖4-17);蘋果提供的各類電子設備,創新、富有想象力;羅輯思維提供的各種課程、書籍,有助終身學習……
CI戰略是全面的品牌戰略,MI、BI、VI不但要有,還要協調統一,然後才做好了準備……可以面向市場、面向消費者介紹自己。作為一家企業,如果你連自己是誰,連自己的風格也搞不清楚,行動上又顛三倒四,那麼,消費者將如何認識你、信任你,對你青睞有加呢?!
品牌戰略亦是經營戰略,一旦憑藉CI戰略打贏了市場、佔領了消費者心智,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有顏、有肉、有靈的品牌形象……這種力量能夠強大到什麼程度,將超乎想象!
國內很多技術大咖,一直力挺華為,與蘋果硬磕技術,卻一直沒有顛覆果粉對創新的認知,不是華為的創新技術不夠強,而是兩個品牌的內涵,從來就是不同的。同樣都是創新,華為的創新靈魂與蘋果的創新靈魂截然不同。
VI、BI詮釋MI,MI是企業的靈魂,而企業的靈魂源自哪裡呢?
如果這本書你已從頭讀到這裡,那麼一定不難回答這個問題,企業的靈魂源自創始人的靈魂,是創始人的情懷、使命、價值觀,是創始人的獨特風格。在這個商業時代里,創始人自身經常作為VI符號,出現在公眾面前,憑藉自己的個人風格,以一種感性的方式詮釋自己的思想、靈魂,詮釋企業的理念,詮釋自家產品的品牌內涵。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軍人出身,嚴謹、自律、風格強勁,因而華為的受眾群體大多是年齡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獨立的成功人士,他們要的“創新”是強、卓越、傲視群雄;而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的性格里透着狂傲、不羈、與眾不同,因而蘋果的受眾群體更為年輕化,他們要的“創新”是酷、炫、獨特的想象力。
如果把華為和蘋果兩家電子帝國輸出的所有電子產品,比喻成兩個超級機器人的話,那麼,這兩個機器人的根本差別不在於運行程序或硬件設備,而在於它們已經被注入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靈魂。
假如有一天,蘋果失去大批擁躉……原因只可能有一個——那必然不是在技術上敗給華為,而是它再也不是那個最酷的靈魂。
所有品牌的建設過程,都是靈魂的成長過程。從分裂的能量狀態、思想模式、行動方向、氣質風格,不斷修鍊、整合,終於成長為獨特的、富有靈性的自己,至此,品牌誕生!
迷失自己,便是失敗的開始……百年傳承,須為靈魂傳承!
還有很多像華為、蘋果一樣知名的品牌,都是MI貫穿BI、VI,以有靈、有肉、有顏的飽滿形象與消費者建立起緊密連接。這份連接很像人與人之間的良性關係,平等而獨立。
先說人與人的相處,人與人之間一定要平等獨立,關係才能持久。放低自己,討好對方,丟棄自我,最後換來的只能是視而不見,不受尊重。
企業品牌也是如此,自己是誰?MI、BI、VI一定要搞清楚,才能讓企業插上一面獨立的精神旗幟,建立起獨立且獨特的企業形象,與用戶保持長久連接,提升用戶的忠誠度。
舉兩個反面例子。
案例1:口腔噴霧
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推出一款成分經過歐盟認證的新產品——口腔養護噴霧,這款產品正待進行包裝設計。因受眾多為女性,有人建議把包裝做成口紅的樣子……但這種建議,顯然違背了VI原則。
VI,並非掩藏誤導,而是對MI的深度詮釋。要深度詮釋企業向消費者提供哪些差異化價值(即:“價值主張”是什麼?),詮釋企業致力於提供價值的初心、用心,乃至實力!
故而,這款產品的包裝設計,須從價值主張出發,考慮消費者的使用場景、生活習慣及應用體驗……
若價值主張是護齒,使用場景為餐後,那麼需要考慮產品如何便於在餐桌上放置,比如採取不易傾倒的卡片瓶;若價值主張是醫治潰瘍,那麼需要考慮如何能夠對準創口,比如將噴頭探出一定長度……基於這些考慮,就會清楚將口腔噴霧設計成口紅樣式,是不明智的。
此外,為詮釋MI,包裝還應突出企業統一的視覺色調、logo、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消費者漸漸記住的才是企業品牌,不是一隻四不像產品。
把一隻口腔噴霧製作成口紅的樣子,不但喪失了獨立性,也喪失了專業性。消費者如何能透過花哨的口紅包裝,看到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嚴謹、專業呢?如果感受不到嚴謹、專業,又怎會認可產品?
案例2:喪茶
喪茶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案例了,它的出現本身就是個噱頭,曾經有很多人以為“喪”這個情緒是消費者的需求痛點,但事實上不但沒有踩准痛點,也沒有給出價值。“喪茶”,只是一個用包裝吸引消費群體獵奇心理的典型案例。
拆開它的包裝,裡面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沒有務實的行動力轉化出的產品價值(BI),更沒有獨樹一幟的精神內涵(MI),沒“血肉”、沒“心”、沒“魂”,有的只是迎合、噱頭,只是一張“畫皮”,只是貪吃蛇的小聰明。
待到大家對包裝的新鮮勁過去之後,就再也不光顧了。
反倒是喜茶,藉著喪茶鬧劇式的挑釁,反而擴大了知名度。
產品確是因為客戶需求而存在,但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須具備獨立的企業人格。
好比“一個自信、有獨立自我的人”和“一個沒有自我、做小伏低的人”,同時給予別人關懷照顧,誰的關懷照顧更溫暖、貼心,更具價值,令人看重呢?
做小伏低、喪失自我,用這種方式對別人再好,也是暗藏目的。人際互動背後的目的是要關注、求重視,商業行為背後的目的是吸引眼球、謀求赤裸裸的商業利益。
倘若商家沒有真心把消費者放在第一位,便不會發現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如同伏低做小的人,總是讀不懂他人真實感受;倘若商家把私慾藏在討好行為背後,便不會贏得消費者好感,消費者分辨得出,還會心生防禦、不滿,因此伏低做小的人,總是費力不討好。
品牌打造,是一個理性與感性融合、現實與藝術融合、商業與人性融合的過程,它會令一件有價值的產品同時富有靈性和獨特個性。
一旦一件產品有了靈性和獨特的個性,將不存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
人作為生物,遍布地球,同質化嚴重;但人作為靈性生物,卻是非同質化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魂、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性。產品如人,都要活出自己!如果一件產品像一個靈性生物一樣活在消費者身邊,活出自己的獨特性,那麼它就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
這才是品牌塑造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