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易十有八九,只要你還活於世,就會有壓力的出現。
大到天災人禍、重病失業,小到別人嘲諷、指責辱罵,每個人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但在壓力面前表現出的反應,這並不是常人所能預料的,相信諸位都深有感觸。
性格堅強且不甘的,可能會傲然屹立;性格稍微懦弱的,可能會被壓力所擊垮。
不同的反應會做出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局,只不過無法忽略的一點是壓力面前人人平等。
與其在此抱怨命運不公,倒不如嘗試進行化解,在恆心和毅力加持下,不斷鑄就鋼鐵意志。
很多時候筆者喜歡做這樣的思考,如果沒有壓力你的潛能如何激發?如果沒有壓力你又何來展示的機會?它就是這般現實,有了壓力你才有動力。
道理看似簡單,真正做到的並不在少數,甚至還時不時地聽到極端事情的發生,比如北京大學的學霸唐曉琳。
北大是全國頂尖的學府,只要能順利從此畢業,它就會讓你光環滿身。
學術生涯沒有上限,唐曉琳在畢業後赴美深造,滿以為她會在學成後歸來報效祖國,誰曾想9年後卻從金門大橋一躍而下,這到底是為何?
北大才女
唐曉琳1985年出生於孔孟之鄉,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家庭條件並不算富裕。
對於二者而言,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對於唐曉琳而言,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為了自己同時也是為了父母。
到了上學的年紀,唐曉琳一直是名列前茅,每個人都在對她的未來盡情展望。
從旁人的角度出發,女性都比較偏向於文科,唐曉琳恰恰是個例外,她在物理方面的天賦似乎無人能超越,除了粗心大意計算失誤外,她的思路甚至領先於代課老師。
高一下半學期分科時,唐曉琳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理科。
別人都是做各方面權衡去選擇,唐曉琳完全是根據個人愛好,說她“如魚得到水”都不為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唐曉琳數年如一日,每天教室、餐廳、宿舍三點一線,從未有過半點思想上的鬆懈。
付出終會有收穫,在人生大考中唐曉琳一舉問鼎,最終獲得了北京大學拋出的“橄欖枝”,從事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的研究。
這個專業男女比例失衡嚴重,較多同學都獻上質疑的眼光,但她將壓力全部化為了動力,最終成為班級中的佼佼者。
大學相當於半個社會,很多孩子到了大學後都是談談對象逛逛街,唐曉琳始終全身心地投入在學習中,只為將來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
四年時光飛逝,轉眼間就到了畢業時段,同寢舍友各個奔赴崗位,唐曉琳卻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留學名額——猶他大學。
看到女兒如此努力,父母自然全力支持,隨後一張機票飛到了美國。
面對這些在外的留學生,國人沒有太多的想法,唯一奢求的就是她能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命運終結
華夏兒女在外最大的念想就是故土,包括現在眾多人都想落葉歸根,正是此情結作祟。
唐曉琳想要早點完成學業,直接選擇了碩博連讀,按照她自身的能力,5年之後絕對能順利畢業。
別人需要用三年時間才能完成的碩士標準,唐曉琳僅僅用兩年時間都達到了,看來五年時間都有點保守,提前畢業絕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人都習慣於在理想狀態下生活,畢竟不可抗因素無法預測,但唐曉琳卻遭遇到了人為影響。
她的導師從事病毒相關研究,二者的課題方面有很大出入,即便如此唐曉玲仍然付出了百般努力,期間發表了6篇相關學術論文。
按正常的標準來講,唐曉琳早已達到了學位要求,但導師始終不給予合格認定。
退一萬步去講,就算她的標準達不到,作為導師有義務指條出路,唐曉琳卻沒有得到任何相關的回答,每天在美國就是“耗”。
一年兩年可以理解,唐曉琳已經在這裡待了9年,就算不為自己考慮,那也要為父母着想。
她想要進行“鬥爭”,那樣結果似乎就成了定局,沒有導師接收畢業更不可能,可耗在這裡根本耽誤不起。
看到同學們一個個獲得高薪歸國,唐曉琳想到了解脫,前往最安靜的地方……
2017年10月,這位曾經的北大女學霸,站在舊金山金門大橋上一躍而下,結束了個人性命。
笑侃人世間
說到底,還是唐曉琳丟掉了初心。
她想要證明自己,卻又因此而迷失,只因一時短見作祟。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有很多,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時候,最先想要的應該是轉變方向,而不是坐以待斃,那樣終究會害了自己。
文章結尾之時,送給諸位一句話:盡己所能,無限可能。
人生就是一場異常艱苦的修行,誰都希望在理想狀態下生活,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在向前延伸命運之餘,請認真對待當下的自己,因為只有活着,才會有更多的可能與希望出現。
感謝您的閱讀, 喜歡別忘了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