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這是人類獨有的必需品,也是所有生物唯一用啦保暖的方式,隨着進化和時代的發展,滿足保暖屬性的同時,審美上也有了更多需求,如今更是一張“名片”,作為人與人互相認知的第一信息要素。
但衣服畢竟屬於消耗品,隨着時代的進步,更替頻率也在逐漸升高,過去,賣估衣這一行當,就是我們如今的舊衣服回收。
只是,賣估衣是為了將舊衣服賣給貧困人民,通過走街串巷,把還能使用的衣服賣給大街小巷的居民。
但畢竟是過去,衣服的衛生和質量並沒法得到保障,比如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裡面的老嫗就是扒走了死人的衣服,準備販賣討生。
而如今,舊衣服早已無人問津,即使是在貧困地區,也很難出現衣不裹體食不果腹的情況。
那舊衣服用來做什麼呢?為什麼這個行當還會存在?當然是回收再生以及出口貿易啊。
要知道,舊衣服就是資源,我國每年丟掉的衣服多達5000萬噸,可是大半個大慶油田的產油量。
回收以後,不僅能再生成為工農業用布,一些質量好的衣服,分揀消毒後,還能銷往非洲,將賣估衣的貿易做到海外,成為一本萬利的生意。
因此,這個行當才會經久不衰的保持千百年!
資訊分類資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