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長白山的獵人用獨特的“冰桶”捕獵,確實讓人大開眼界

民國時期,長白山地區的獵人們總結出了一套特殊的獵捕技巧,尤其是在冬天,更是能活捉一些小型動物,從而賣皮賺錢,實在是令人大開眼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俗話說得好,叫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凡是生活在自然環境優越地方的人,往往都能靠着豐富的資源生活,並以此繁衍生息。不得不說,這是人類生存的本能,更是人類在地球上生生不息的訣竅。我國名山大川眾多,但若是談起哪座大山的自然資源最多,恐怕非長白山莫屬了。作為我國滿族文化的神山,長白山的動植物種類多達幾十萬種,數量更是不計其數,故此,當地的山民們也都會在農閑時成為獵捕野獸的獵人,為家庭增加一些額外的收入。

獵戶們在山上捕獲的獵物,多以貂、兔、鹿、狐狸為主,它們雖然肉質鮮嫩可口,但是肉質本身卻並不值錢,反而剝下來的皮革製品卻能換取不菲的辛苦費。不過皮草商人在收購動物皮毛時,也會刻意監督皮草的質量,一般來說,完整的皮毛價格最貴,全身有漏洞或損傷的皮毛,價格卻會大打折扣。也正是因為如此,獵戶們在獵捕獵物的時候,都會刻意保證皮毛的質量,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不會使用獵槍或者弓箭。

獵人們摒棄了獵槍和弓箭,又會使用什麼“秘密武器”呢?答案很簡單,就是設下陷阱。談到陷阱,估計讀者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捕獸夾,但是捕獸夾也同樣會損傷動物皮毛,時間一長,獵人們對此也非常苦惱。當然,對付一些大型猛獸,如老虎、野豬、麋鹿等等,獵人們必須要用到陷阱,否則的話,正面對敵會增加獵人的危險係數,即使最終將獵物打死,自己也會因此而受傷,若是遇到傷勢較重或者細菌感染,獵人的生命也會因此受到威脅。

獵人們對付小型的野獸,自然也有一套成熟的辦法,小型野獸雖然攻擊性不強,但是活捉後扒下一身完整的皮毛,也是獵人們一直追求的目標。獵人們捕捉小型野獸時究竟會使用哪些陷阱呢?答案很簡單,最常使用的陷阱正是冰桶和倒斃洞。

此時問題出現了,什麼是冰桶和倒斃洞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談一談。所謂的“冰桶”,其實一種用冰製成的桶。東北地區寒冷異常,冬天室外的溫度一直保持在零下幾十度,所以冰桶是能夠長時間存在的。在設置冰桶陷阱的時候,獵人們會故意將冰桶用白雪埋起來,並於桶中置鮮肉一塊,一次為誘餌,引誘小獸類上鉤。只要小獸自己鑽入桶內,就已經失去了逃跑的可能性。因為冰桶內壁十分光滑,即使小獸有利爪,也無法抓住桶壁,從而只能束手就擒。

製作冰桶的方法其實大有講究,首先獵人們會將一桶水放置在室外,使其處於半冷凍狀態,之後將其拎到室內,放出桶內還未冷凍的水,只留下桶壁一層厚厚的堅冰。一切就緒之後,獵人們會用炭爐烘烤桶壁,使冰與桶分離,如此,就可以得到一個大冰桶。只要獵人拿着冰桶放置在小獸經常出沒的地方,便可以輕鬆將其獵捕。

倒斃洞是什麼?其實它的原理也和冰桶差不多,只不過其製作方式相對更加簡單。在冬日還未到來之時,大地還沒有上凍,獵人們就會選找小獸經常活動的場所。找到目標點之後,獵人們會用一根直徑為15厘米左右的尖木棍斜釘入地,鑿至約70厘米深,做成一個小斜洞之後,再向其內倒入水,從而使得其上凍結冰。獵捕獵物時,只需投入誘餌,便可以如冰桶一般輕鬆捕獲獵物。

不得不說,無論是倒斃洞還是冰桶陷阱,都是特別好用的方法。可是兩種方法同樣存在地域限制,只能在天氣寒冷的東北地區使用,更重要的是,它們的耐用性高,因此必須時常製作方可捕獲更多的獵物。

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民國時期的生產技術雖然落後,可是前輩們的智慧確實無窮的,完全彌補了工具落後的欠缺。到了現代,不少野生動物都已經被列為保護動物,故此長白山地區的狩獵行為已不多見。

參考資料:《東北故事》 魏巍偉著 吉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