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親記》(國1958)

“小校觀影筆記本”

1958年拍攝的老電影《探親記》,似乎提出的就是“養兒防老,養兒養老”的問題。

菩薩爺田老耕是一個善良熱心腸的農民,他從舊社會送走兒子三兒參車,到了新社會老了,兒子卻再也未回來,一直忙於革命工作,那麼,誰為他養老呢?影片雖然是通過菩薩爺一路的所見所聞,講述了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教育着的卻是不要忘本,不忘初心。

《探親記》的故事看着聽着平常而親切。這天,菩薩爺大清早起來就是為了打定主意要到北京看看兒子,自從送兒子三兒參軍後,父子兩人沒有再見,一晃過去了十幾年。兒子三兒這會兒己經在北京當上了副局長,改名叫田剛。菩薩爺心裡樂開了花,再也憋不住了,決定自己去北京一趟去探親去。鄉親們也替他高興都趕過來送行,菩薩爺在鄉親們千囑咐、萬叮嚀的歡聲笑語簇擁中踏上了探親之路。可是,菩薩爺到了北京不巧的是兒子又出差,說是兩三天趕不回來。先見到了兒媳趙玉書,兒媳看上去是賢惠,但是對待菩薩爺的態度上似乎不大歡迎,有點說不出來的苦衷一般,偏巧她跟三兒通電話還無意間被菩薩爺聽到了,於是,菩薩爺決定離開北京回去。昔日里的戰友都彙集來到了田剛家,菩薩爺決定招呼完戰友就走,此時,兒子田剛回來了。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這個田剛並不是菩薩爺的兒子田剛,卻是一個陌生的人。原來,田剛和三兒是一個連隊的親密戰友,土改時期,土匪襲擊他們駐紮的鄉村,三兒為了解救老百姓光榮犧牲了。田剛按照三兒的囑託,通過組織上的允許一直奉養着田老耕。

影片說明白的一點就是真正的田剛犧牲了,菩薩爺其實也並不孤獨,因為,無數個階級戰友情都是血濃於水,“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都是田剛,他們都是菩薩爺的兒子。說得通透一點就是影片試圖用階級情、戰友情替代親情,用一種無限的愛與溫暖替代親情。

“養兒防老,養兒養老”的問題,一直都掛在我們嘴上。不要忘記,這部影片是1958年拍攝的,能提出如何解決在當時應該帶有普遍性的這個問題是非常積極的。在這一點上,這部影片到如今還值得觀看和思考,因為這個問題似乎一直困擾着我們。

在片尾,影片通過菩薩爺說的話讓大家銘記,似乎今天聽起來一樣的讓人刻骨銘心:我們今天這樣的好世道,不是容易得來的,千千萬萬的父親、母親,把自己的親骨肉交給了黨,交給了革命,就是為了這個,為了今天,也是為了將來,讓我們的後輩兒孫,過着比我們現在還要美、還要好的日子。

但是,一晃,又過了一個甲子有餘啊,“血”還能濃於“水”嗎。


劇照~片頭


劇照~菩薩爺(魏鶴齡飾演)


劇照~魏鶴齡與陳強


劇照~張園與趙子岳


劇照~里坡


劇照~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