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標準排名分析員 李霞
綠色要聞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繼續升高
日前,中國氣象局發布《2020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公報》顯示,2020年主要溫室氣體的全球大氣年平均濃度達到新高,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分別為1750年工業化前水平的149%、262%和123%。2020年瓦里關國家大氣本底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為414.3±0.2 ppm(百萬分之一)、1944±0.7 ppb、333.8±0.1 ppb,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平均濃度大體相當,二氧化碳濃度較2019年增幅約2.5ppm,與全球增幅持平。
點評: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繼續升高,應對氣候變化減碳勢在必行。截至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立體觀測能力並不斷提高全球溫室氣體監測水平,為順利實現中國“雙碳”目標提供科學監測支撐。
2022年底前中央企業“一企一策”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
國務院國資委日前以視頻形式召開中央企業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進會,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行部署。國務院國資委要求,中央企業有力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點工作,明確要“一企一策”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着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強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今年8月,國資委出台《中央企業節約能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提出中央企業應積極踐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將節約能源、生態環境保護、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導向和目標要求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圍繞主業有序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管理辦法明確,中央企業要建立完善二氧化碳排放統計核算、信息披露體系,採取有力措施控制碳排放。
點評:央企包括碳排放在內的節約能源與生態環境保護考核指標與負責人考核掛鈎,都會形成鮮明的導向,有利於促進中央企業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雙碳”戰略目標實施等各項工作,為其提供更堅實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
生態環境部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近日,生態環境部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還將建立密切聯動工作機制,聯合開展課題研究,共同探索支持一批示範性環保企業和項目,積極探索符合生態環保實際需求的金融產品、支持政策和項目運作模式,總結提煉可複製、可借鑒、可推廣的做法和經驗,共同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作出新的貢獻。
點評:生態環境部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探索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環保投融資機制,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推動綠色發展等。
2025年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國新增污泥(含水率80%的濕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規模不少於2萬噸/日,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達到95%以上,基本形成設施完備、運行安全、綠色低碳、監管有效的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體系。污泥土地利用方式得到有效推廣。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城市和縣城,黃河幹流沿線城市污泥填埋比例明顯降低。
點評:《實施方案》明確了優化污泥處理結構、加強污泥處理設施建設、強化過程管理3方面10項政策舉措,強化源頭污染控制,在安全、環保和經濟的前提下,積極回收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資源,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綠色城市
2021中國綠色低碳城市指數TOP50第1名:深圳市發布氫能產業發展扶持計劃
9月30日,深圳市發展改革委發布關於組織實施深圳市2022年氫能產業發展扶持計劃的通知,將今年的氫能產業發展扶持資金聚焦於這四類氫能技術工程研發中心。第一類是綠色高效制氫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第二類是高密度高安全性儲氫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第三類是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及零部件工程研究中心,第四類是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集成工程研究中心。
點評:此次深圳市2022年氫能產業發展扶持計劃包括市級工程研究中心扶持計劃、高技術產業化事後補助扶持計劃兩類,促進氫能產業創新發展。
2021中國綠色低碳城市指數TOP50第2名:北京通過《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
近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三次會議通過《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這是北京市第一次針對土壤污染問題立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據悉,《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是列入2022年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的一項重要立法,是北京市第一次針對土壤污染問題立法。該部法規的作用不只是防治土壤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它和老百姓的飲食、安居也有着密切的直接的關係。
點評:《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突出源頭治理,強化全程管控,將土壤環境質量作為編製、審查相關國土空間規劃的依據,完善轉運污染土壤的處置措施,實現土壤污染防治全鏈條管控。
2021中國綠色低碳城市指數TOP50第7名:青島出台行動計劃加速國際化
近日,青島市國際城市戰略推進委員會辦公室正式印發實施《青島市推進“國際化+”行動計劃(2022/2023年)》,圍繞“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要求,制定了125項重點領域的工作任務。同時,結合各領域具體工作,對標國內外先進城市經驗,《青島市推進“國際化+”行動計劃(2022/2023年)對標案例指導手冊》發布。配套參考工具書彙編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35個城市對標案例88宗,將為高質量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對標借鑒。
點評:自2016年以來,青島已順利完成三輪“國際化+”行動計劃,推進完成了439項重點工作任務。《行動計劃》和《對標案例》是青島推進國際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多措並舉將推動青島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競爭,以更加自信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
綠色地產
2022中國綠色低碳地產指數TOP30第1名:綠城中國前9月合同銷售額約1968億元
10月7日,綠城中國公布2022年前9月未經審核營運數據。9月,綠城中國實現銷售面積約57萬平方米,銷售金額約為157億元,銷售均價約為每平方米人民幣27450元。1-9月,綠城中國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面積(含代建)約934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含代建)約1968億元。
點評:據悉,在今年業績會中,綠城中國公布今年的合同銷售目標為3300億元,目前實現近六成,業績承壓。
2022中國綠色低碳地產指數TOP30第5名:萬科集團子公司陷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
10月8日,深圳市中裝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條立案信息,因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中裝建設起訴成都煜明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成都鼎駿置業有限公司,已被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片區人民法院正式立案。據悉,成都煜明裝飾為四川藍光生態環境產業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成都鼎駿置業由重慶北望置業有限公司、成都盛世經緯房地產有限公司分別持股50%。重慶北望置業和成都盛世經緯房地產均為萬科集團旗下子公司。
點評:據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1-9月萬科集團實現銷售額3126.4億元,銷售面積1924萬平方米,拿地面積169.0萬平米。
2022中國綠色低碳地產指數TOP30第24名:大悅城控股董事長由偉辭任
9月30日,大悅城地產發布公告,由偉辭去董事長職位。公告顯示,由偉因工作需要,其在公司控股股東中糧集團的工作分工有所調整,申請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職務及董事會專門委員會委員職務,辭任後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經公司全體董事推舉,在新任董事長選舉產生前,公司將由董事、總經理曹榮根代為履行董事長職責。另外,董事會同意提名陳朗為公司董事候選人,任期自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至第十屆董事會屆滿之日止。
點評:據悉,陳朗未持有大悅城地產股票。同時,陳朗已獲委任為大悅城地產非執行董事兼董事長,以及擔任大悅城地產提名委員會主席及授權代表。
綠色食品
2020中國食品綠色信用指數TOP50第1名:雙匯發展(漯河)第三工業園開工奠基
9月28日,雙匯微資訊官微發布消息,當日河南省第六期“三個一批”項目建設活動——雙匯(漯河)第三工業園項目開工儀式在漯河舉行。雙匯第三工業園項目以中央廚房、預製菜肴、面製品等新興餐飲產業為主,品牌肉製品、休閑食品為輔,建設技術研發、工業生產、基礎配套3大類20餘個項目,集生產、管理、研發、展示、體驗、配送、服務於一體,打造綜合性、現代化、綠色化、高科技的創新型示範園區。
點評:雙匯發展(漯河)第三工業園園區佔地規模、項目個數、投資額、社會效益,均創雙匯投資建設的新紀錄,今後雙匯將加快改革創新和轉型發展。
2020中國食品綠色信用指數TOP50第6名:海天味業再發聲明否認雙標
近日,海天味業被曝出其在美國、日本等國超市出售的海天醬油,裡面除了水、大豆、食鹽、砂糖等天然物質外,並無化學類食品添加劑,與國內銷售的產品不一。海天味業被質疑國內外產品採用“雙標”。9月30日,海天味業發布聲明,稱公司產品所含的食品添加劑符合國家標準以及法規要求。10月5日,其按照各國標準和產品特性合法合規使用食品添加劑,海天味業售賣的國內國外產品內控標準是一致的。
點評: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幾乎伴隨着食品行業從手工到工業化的全部進程。添加劑不僅可以增加食品的風味,更可延長食品的保質期,方便運輸和儲存。隨着對飲食的健康越來越重視,少添加、零添加的食品更受青睞。
2020中國食品綠色信用指數TOP50第39名:安琪酵母投資成立生物科技新公司
日前,企查查APP顯示,湖北微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其註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經營範圍包含:新型膜材料製造;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製造;生物基材料聚合技術研發;生態環境材料製造等。據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由安琪酵母和北京微構工場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別為40%和60%。
點評:安琪酵母主要從事酵母、酵母衍生物及相關生物製品的開發、生產和經營。酵母發酵產能達35萬噸,在國內市場佔比近60%,在全球佔比超過15%。
綠色股票
TCL中環2022年三季度業績超預期
日前,TCL中環發布2022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據了解,2022年前三季度TCL中環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49.3-50.7億元,同比增長78.53%-83.60%。公司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1)光伏及半導體硅片先進產能加速提升;(2)光伏硅片出貨結構優化;(3)工業4.0 持續推動降本增效。
點評:TCL中環三季度既創造了今年以來最好的業績,同時也創下了近年來的單季度最高凈利潤記錄。報告期內寧夏中環六期項目投產為公司業績增長提供了較大貢獻。據了解寧夏六期項目達產後產能預計將有進一步的提升,有望達到70GW。
山西焦煤收購華晉焦煤落地後權益產能增加約16%
9 月29 日,山西焦煤發布公告稱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公司控股股東焦煤集團持有的分立後存續的華晉焦煤51%股權、購買李金玉、高建平合計持有的明珠煤業49%股權。華晉焦煤51%股權交易價格由此前的65.99 億元調增至73.11 億元,明珠煤業49%股權交易價格由此前的4.43億元調增至6.16 億元。據了解,收購落地後,公司權益產能規模將增加554 萬噸/年,公司權益產能規模增長16%。
點評:據悉,華晉焦煤51%股權交易價格調增至73.11億元,明珠煤業49%股權交易價格調增至6.16億元,合計約79億元。通過此次交易,山西焦煤能夠實現對優質煤炭資源的整合,增強公司實力。
綠色金融
今年銀行綠色金融債券發行已超2000億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9日,今年以來銀行發行的綠色金融債規模為2026.57億元,而去年同期規模不到1000億元,遠超去年同期水平。今年以來,多家銀行通過發行綠色金融債募集資金,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市場投融資熱度持續升溫。同時,中小銀行也紛紛加入發行綠色金融債券的大軍。
點評:當前,綠色金融債券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據業內人士預計,在政策提振下,綠色金融債券發行規模或持續擴大,產品將不斷豐富,創新力度也將不斷加強。
綠色科技
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台“海基一號”投產
9月3日,由中國海油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台“海基一號”投產,標誌着我國成功解鎖深水超大型導管架平台油氣開發新模式。據悉,“海基一號”本次同時投產5口生產井,初期日產量約2700噸。依託“海基一號”,將同時開發陸豐15-1和陸豐22-1兩個油田,共14口生產井、3口注水井,全部投產後高峰日產原油達5000噸,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點評:“海基一號”是我國首次嘗試深水導管架平台開發模式,把生產系統從水下搬到了平台上,具有開發投資低、生產成本低、國產化率高的顯著優勢。
綠色汽車
預計9月汽車銷量251.9萬輛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根據重點企業周報數據推算,2022年9月汽車銷量預估251.9萬輛,環比增長5.7%,同比增長21.3%;2022年1-9月,汽車銷量預估值為1937.9萬輛,同比增長3.9%。新能源汽車方面,仍然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1-8月新能源銷量達到386萬輛,同比增長1.1倍。從目前重點企業已經發布的數據來看,9月新能源汽車還將保持高速增長。
點評:在新能源車供給持續多元以及補貼政策末端效應的推動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有望繼續創新高。
綠色國際
北溪管道泄漏或致史上最大溫室氣體排放
9月26日,“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出現泄漏。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表示,“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天然氣泄漏已於10月1日停止。10月2日,“北溪-1”天然氣管道也停止泄漏。北溪”管道泄漏後,相關地區上空形成大片甲烷雲並不斷蔓延。針對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移動的甲烷雲,挪威空氣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北溪兩條管道中 96% 的氣體由甲烷組成,他們非常“震驚”地發現,估計至少有8萬噸甲烷從北溪管道中釋放到海洋和大氣中,造成很可能是迄今為止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
點評:甲烷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而且它是比二氧化碳更強大的一種溫室氣體,甲烷吸收太陽熱量和使地球變暖方面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80倍。
綠色曝光台
深圳某公司出具虛假土壤調查報告被罰10萬元
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布第七批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廣東深圳市特賽鑫科技有限公司出具虛假土壤調查報告案。據悉,2021年1月27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龍崗管理局會同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龍崗管理局組織專家評審,評審發現該公司在編製《坪地街道環城西路地塊土地整備項目土壤環境初步調查報告》過程中,未對受訪者進行實際訪談調查,出具虛假人員訪談記錄。相關執法部門依法對該公司處罰款10萬元,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罰款1.4萬元,並責令該公司進行整改。
點評:在編製技術報告時弄虛作假,易造成重大損失,有着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且查處出具虛假報告的違法行為需要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生態環境部門應加強內部的聯動合作,有效發揮各部門專業優勢,形成打擊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