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
萬萬沒想到,有這麼一種鋼,厚度只有一張普通A4紙的四分之一,但價格卻堪比黃金。
曾幾何時,這種鋼長期被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壟斷,貨在人家手裡,不僅漫天要價,而且高端的人家還不願賣,能給到我們手裡的都是低端的。
這一點,是不是跟芯片製造裡面的光刻機很類似?
但如今,這種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山西太鋼經過多年研究,不僅造出來了,而且比國外還要先進。
那麼這種鋼究竟厲害在哪裡?中國又是如何打破國外壟斷?
手撕鋼
前面提到的薄如紙的鋼,其學名為不鏽鋼箔材,由於非常薄,用手輕輕一撕就能撕掉,所以又叫手撕鋼。
但想要從厚厚的鋼板中,製造出如此薄的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從尺寸精度上看,手撕鋼的標準厚度必須控制在0.025毫米以下,誤差要控制在千分之一毫米的水平。
其次從力學性能看,其晶粒度要控制在7-9級之間,達到9級表明已經屬於超細精粒度了,精粒越小,則代表着強度和硬度越高,同時延展性和韌性也越強。
手撕鋼的生產,關鍵在於軋制。
需要使用專門的20輥可逆式冷軋機組進行,將較厚的鋼板一點一點攤薄,最後軋製成需要的厚度。
當鋼板的厚度被軋到0.05毫米左右的時候,對機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每軋制一遍,機器上的20個輥子就必須重新配備,在整套工序當中,所有的軋輥共計有2萬多種不同的變化。
同時半成品鋼卷還需要不停地退火加熱,拉伸矯直,經過三次冷熱交替的軋鋼工序才能變成成品。
一旦出現問題,鋼帶很容易斷裂或者軋碎,就意味着數萬元的浪費。
因此對鋼鐵的生產工藝控制、產品質量要求非常高,需要經過特殊的生產工藝才能製造。
放眼全球,過去在手撕鋼領域,最早只有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能造,因為他們掌握了核心技術。
為了限制中國技術發展,他們要求出口到中國的手撕鋼必須大於0.03mm的厚度,因為0.02mm的他們留着自己用。
至於價格嘛,更是比本國市場高了一倍都不止。
說個數據吧,他們就曾經把一張A4紙大小的手撕鋼炒到了400元,這張手撕鋼總量不足一克,價格妥妥的超過了黃金。
但沒辦法,一方面我們對這種鋼的需求非常大,諸如航空航天、醫療器械、精密儀器、計算機等高精尖端設備製造行業都需要,國內市場需求量直接佔了全球的80%。
另一方面我們雖然號稱製造大國,但當時這種鋼卻製造不出來,這就造成了在很長時間都不得不完全依賴進口。
既然這種鋼十分重要,如果在這方面受制於人被國外卡脖子,勢必會影響到中國在高端領域的發展。
中國打破壟斷
於是為了打破這種尷尬的局面,中國的山西太鋼率先向國外發出挑戰!
科研人員在歷時3年,經歷了700多次失敗,解決上百道工藝難題後,終於在2016年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厚度僅0.02mm的手撕鋼,追平了日德企業創下的最薄記錄。
這個厚度不到頭髮絲直徑的三分之一,是普通A4紙的四分之一,可以直接用手輕易撕開。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
在2020年,山西太鋼又創造了新的紀錄,將手撕鋼的厚度從0.02mm邁向0.015mm,打破了全球最薄記錄。
把曾經的日德兩國甩得老遠,連我們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而且我國製造出來的手撕鋼,是同等級厚度中最寬的,可以達到600mm。
能把一種鋼做到又薄又寬,這不僅意味着更高的技術難度,也代表了更廣泛的應用場合。
比如把手撕鋼塗抹在大飛機上,可以讓機身強度更高、硬度更大,電阻值更高。
戰鬥機也是可以的,由於手撕鋼屏蔽性好,這樣能使其隱身性能更強,可以有效地降低敵方雷達偵查的精確度。
在航天領域,由於手撕鋼具備高耐熱性,能承受比普通鋼鐵材料還要高的溫度,可以使其成為發動機燃燒室葉片的組成材料,有效降低高熱環境對發動機的損害。
在電子領域,由於手撕鋼具備無可比擬的韌性和強度,又可以製作摺疊式顯示屏,應用在手機、電腦、平板上。
比如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iPad上蘋果logo的原材料,就是用國產手撕鋼製作的。要知道蘋果公司的選材評估是十分苛刻,能被它選中足以證明我們的實力。
在新能源領域,由於手撕鋼具備強大的耐腐蝕、抗氧化功能,可以作為製造柔性光伏發電基板、鋰電池包裹層等重要材料。
在核工業領域,手撕鋼可以製成防護服,有效地屏蔽高溫、高輻射。
總的來說,手撕鋼可以應用在航空航天、核工業、電子製造、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是高精尖設備不可或缺的新材料。
一句話,在高科技的道路上,誰能掌握手撕鋼技術,無疑就搭上了快速列車,而這方面中國妥妥是走在最前列的。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中國手撕鋼總生產量已經達到了60萬噸,成功超越日德兩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手撕鋼生產國。
之前我們還是手撕鋼進口大國,如今已經變成出口大國。
一噸常規薄板鋼材的價格在2萬元/噸,但太鋼生產的0.015mm手撕鋼的價格達到200萬元/噸,即便價格如此昂貴,在市場上仍然供不應求。
這背後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我們手撕鋼研發技術不斷提高帶來的底氣跟實力。
自此以後,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在手撕鋼方面被國外卡脖子,只有我們卡國外脖子的份!
結尾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在製造業上面確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諸如載人航天、高速鐵路等多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但有一說一,材料領域還是中國最落後的領域之一,這一點無可反駁。
之前工信部有個數據,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
在裝備製造領域,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件精加工生產線上逾95%製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
尤其是計算機跟手機上用的高端芯片,更是全部依賴進口。
但我們也不必自卑,此次國產手撕鋼的突破,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能,那就是中國完全有能力在高端科技上打破國外的封鎖。
雖然手撕鋼只是突破的一小步,但這就夠了,足以讓其他領域小步快跑,跟上趕超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