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與編製“十四五”規劃時,我聽到了一個全新的理念——“家文化”。什麼是“家文化”?是全院職工凝心聚力的奮鬥?還是愛院如家的情感?是大家堅守崗位的執着?還是一份默默無聞的感動?
我思考許久,內心給出答案。
“不打無準備的仗”
剛來工作的第一年,我就接到一份“大活”——給臨時工辦理養老保險補助。當時,三十多個臨時工將我團團圍住,七嘴八舌、情緒激動地訴說著自己的情況:
“姑娘,我家裡有困難,很需要這些補助。”
“我在咱單位干臨時工也有些年頭了,輪也該輪到我了。”
“我的工作是收醫療垃圾,風險大,應該給我先辦理。”
聽着聽着,我頓時感到一陣頭暈目眩,耳朵嗡嗡作響,什麼都聽不清了。炎熱的夏季,我的手心卻冒出冷汗。
這時,科長走過來將我叫了出去。“這樣任憑大家吵鬧可不是辦法,不如今天讓大家先去工作,明天早上8點,統一過來辦理。”
待人群散去後,科長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做任何工作,都要熟悉政策,這樣才能講原則,如果自己對政策理解不深,執行過程中就會有所偏差,又怎麼會執行的順利呢?”
說罷,她拿出文件,和我一起學習起來。什麼樣的情況符合申請標準?需要什麼樣的證明材料?補助金額具體是多少錢?是直接發放還是退休後發放?由哪個部門來發?幫我搞清楚這些問題後,她又將一些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一一列舉出來,帶着我到主管部門去諮詢。諮詢的人真多呀!我們等了好久,等到我都不耐煩了,她卻一臉笑意,絲毫沒有不耐煩的情緒。見到她這樣,我也只好有樣學樣的坐着,直到弄懂最後一個問題已是下班時間。在回去的路上,她讓我就今天的收穫做了總結,同時還教導我:“我們作為人事工作者,一定要把政策吃透、嚼爛,只有這樣,才能遇事不慌。你是一個工作思路清晰的孩子,在耐心上還需要多磨練,腿勤、嘴勤、腦子活,才能把人事工作干實、干好”。
聽到她的教誨,我很慚愧,主動要求到科室加班,把明天的工作安排的妥妥貼貼。第二天,一切順利,再也沒有出現之前那些鬧哄哄的情形。
現在回想起來,我仍然很感激她。我職業生涯中第一位領導,那個人人都親切地稱她為“老太太”的女人。她用自己二十餘年的人事管理經驗生動的為我上了一課,讓初出茅廬的我明白,以後做任何工作,都“不打無準備的仗”。
“打鐵還需自身硬”
我職業生涯中遇到的第二位領導,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鐵娘子”。她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打鐵還需自身硬”。沒錯,她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每天早晨,她都第一個到達科室,早早開啟一天的工作。無論是文字材料還是PPT課件,大到實施方案,小到會議現場布置,她都親歷親為、力爭完美。她不僅對自己要求“苛刻”,對我們要求也十分嚴格。工作進展、着裝標準、服務態度、待人接物,時時處處都透着一絲不苟。
直到那一次,我發現了她堅毅外表下柔軟的一面。那是一個夏天的午後,一位職工來到辦公室,找科長訴說他的困難,“家裡實在是太難了,不然我也不會來麻煩你們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我不想放棄。”
原來,是一名剛聘用的大學生考上了全日制研究生,因為家庭原因拿不出學費,這讓本來的喜事兒變成了愁事兒。科長聽了這些,立即向院領導彙報。此時有人提出,“按照醫院政策規定,學成回院工作才能報銷學費,從來沒有預支學費的先例,加上招聘人員流動性大,萬一人不回來了,那預支的錢怎麼要回來?還是讓他自己克服困難的好。”科長聽後一言不發,轉身離開了。
後來,聽這位家庭困難的同事說,是科長頂住壓力,願意為他擔保,才讓他提前拿到學費,圓了他的求學夢。
仔細回想一下,科長其實挺關心我們,誰的工作不好推進,她主動詢問;誰家老人住院,她前去探望;誰家孩子上學有困難,她主動幫助;誰生病,她噓寒問暖。她就像一盞燭光,照亮他人的同時,源源不斷的送出溫暖。
加班晚走的時候,看到科長辦公室的燈仍然亮着。我永遠忘不了她的諄諄教誨,“對待工作和生活都應該履職盡責、嚴格要求,內心溫暖而充盈,尤其是青年人,更應該努力奮鬥,珍惜時光,不負韶華。”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新上任的科長謙虛謹慎、和藹可親,是醫院的“筆杆子”,她文字功底紮實,文章行水流水、一氣呵成。我常常看着她寫的材料,內心羨慕不已,而她熱愛學習的精神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剛接手人事工作時,她也是個“門外漢”,但她並不氣餒,而是每天積極地向科室每一位同志“取經”,了解工作流程、掌握具體操作方法、熟悉政策法律法規等,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課”。編製存在哪些問題?聘用還有什麼程序?工資系統如何操作?養老保險怎麼核算?這些問題是她不斷學習、孜孜不倦的動力。每次去彙報工作,發現她不是在看書就是在寫材料。不僅如此,她還常常利用午休和假期時間學習相關文件政策。如今,政策層面和操作層面的問題她都了如指掌。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她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學無止盡,永遠都不要放棄熱愛。
都說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轉眼間,我來院工作已經十三個年頭了。通過不斷的積累和沉澱,我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成長。我要感謝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良師益友。是他們,給予我愛與感動,包容我的懵懂與無知,將美好的品格代代相傳,將優良的作風代代相傳,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不是一種情懷的傳承!
今年九月,我的孩子上小學了。也許是出生在渭南市中心醫院,也許是因為我工作的原因,讓他對醫院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媽媽,二期工程真漂亮,門口還有噴泉呢。”
“醫生、護士阿姨太辛苦了,我想抱抱他們。”
“媽媽,你看,救護車好氣派,滴-嘟-滴-嘟,就把病人送到醫院了,等我長大以後,也要開救護車運送病人”。
每每聽到這些話,都被他小小的情感所打動。未來的日子裡,我將會把從醫院汲取來的優質養分和美好品質,澆鑄在他身上,做好“家文化”的傳承人,當好“家文化”的守護人。(張元元)
來源:渭南市中心醫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