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評彈丨“文具刺客”,究竟刺痛了誰?

評論員 陳思

一支中性筆55元、一個削筆刀250元……近日,關於“文具刺客”的新聞再次登上熱搜。“話梅刺客”、“飲料刺客”、“雪糕刺客”、“文具刺客”……如果不是見到如此多的“刺客”,我還不會意識到,原來生活竟如此“危機四伏”。

其實,明面上的“殺手”更多。像香奈兒普拉達路易威登邁巴赫……這些“殺手”不用我提醒,家裡的“婆娘”就會自動拉着我遠離。

質有優劣,營銷有多寡,價格有高低,本就是經濟市場中的常態。一些商品或服務,之所以成為刺客,不是因其貴,而是因其沒有明碼標價,沒有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而致使消費者在結賬時,支付了超出心理預期的價格。

所以很多人,做不了奢侈品的“刀下亡魂”,卻常被各種“刺客”扎手。

如果在明碼標價的前提下,日用品價格高,也並非不能被人接受。拿文具而言,一款設計精美、有收藏價值的筆,不論是寫還是“裝”,都能給人巨大的滿足感。但文具的主要消費群體仍是未成年人。用各種聯名、盲盒、限定的由頭推高文具價格,在學校助長攀比之風,即便不違法,那也不道德。

其實,我們可能對於“刺客”過於敏感了。只要“臉皮厚”,刺都扎不透。只要沒有被“面子”挾持,誰又能迫使你掏錢付賬呢?

我個人較少被“刺傷”,因為我知道,窮雖是人生最大的刺客,但自知之明,也給了我一面堅不可摧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