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管軼院士這個檢測抗體的辦法可以滿足當下防疫需求?

【齊大聖論道線下互聯網】[咖啡]

早安,在秋雨問落葉的上海問候各位[抱拳]

前兩天說到管軼院士關於檢測抗體的建議,發現很多回復並不了解抗體抗原的問題,在此做個簡單說明。

可以感染人體帶來病患的病毒我們稱為“抗原”,人體中產生的可以抵抗抗原消滅抗原的活性物質就是“抗體”。我們打的“滅活疫苗”,就是沒有傳染性但可以刺激人體產生“抗體”的東西,也可以理解為“假病毒”,誘使人體產生抗體從而抵抗病毒。其他病毒比如mRNA疫苗,則是用其他機制刺激人體產生抗體。英國佬一開始說的“群體免疫”,其實就是躺平,感染病毒的人多了,有一些掛了,另一些產生了抗體,當一個群體中有抗體的人提高到一定比例(掛了的人減少分母,產生抗體的人增加分子),整個群體就對於病毒產生了抵抗能力。

我們現在的核酸檢測是要發現病毒,一個人發現感染就要禁足一大群人,不管其他人是不是有抗體有抵抗力,這樣實際上是以抵抗力最弱的人作為抗疫標準,很人道但不夠經濟。美西方的躺平,很經濟但完全沒有人道。管軼院士說的檢測抗體,其實就是把那些已經有抵抗力的人解放出來,而對於沒有抗體或者抗體不足的人,繼續實施動態清零模式。

這樣可以做到,既人道,又經濟。

[論道出發點:所謂傳統企業,就是從產品出發去找顧客;所謂互聯網企業,就是先圈人,再根據這些人的需要提供產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