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似乎還發燒。用家中電子體溫計一量,38℃。看了一下時鐘,差一刻不到晚八點,診所不知道關門了嗎?嗯,應該去看看,打個針或者拿點葯。
出門,着一身厚衣。診所不遠,就在小區東北角,是夫妻二人開的,現以中醫為主,兼賣點西藥,據說幾年前已不再為患者打吊針。路上,我把衣領豎起,脖子盡量縮短,依然還冷。瑟瑟中看到診所里透到夜色的光,心中方才有了一絲暖意。
“感冒了,發燒,38度。”進了診所,我用最簡短的陳述直奔主題。
診所里還有不少患者,夫妻二人正在忙活,顧不上搭理我。
“要不我再量一下。”
夫妻二人同時微笑着看了我了一眼,並點頭默許。
診所里的體溫表都是玻璃水銀柱的那種,我認為還是這種老式體溫表準確,電子的感覺量出來的數據還是不踏實,還有那種照着腦袋就是一槍的傢伙更不靠譜。
我把體溫表用力地甩了幾下,夾在了腋下。很涼,手也涼,但還怕夾不好,於是就顧不上涼了。抱着膀子,五六分鐘,取出,37.8℃。
體溫表遞給了女醫生,她看後,把體溫計放回了原處,就忙着去照顧另外一個病號了。
“給我治治啊?”儘管比家裡量的少了0.2度,但我認為這是發燒。
“你想怎麼治?”
“我發燒了,你是醫生,該怎麼治就怎麼治唄。”
她笑着對我說:“不超過38℃,我們不給治,你這種情況,最多給你兩片退燒藥,但也不要吃。回家後,如果體溫繼續升高,超過38℃,就吃上一片,這點燒,對你的身體沒什麼危害,反而還會有些好處。”
然後剪下兩片退燒藥遞給我,“一塊錢。”
接過葯,我瞅了一眼她的丈夫,她丈夫目光中帶着笑意,給我點了一下頭,示意我真的沒事,不需要刻意治療。
微信掃了一塊錢,手裡捏着兩片葯,我心暖如春了,似乎體溫也恢復到了正常。這種對待病人的回答貌似好長時間沒有聽到了,這種拿葯的方式也好長時間沒有經歷過了。
回家的路上,已沒有來時的冷。邊走邊想着那段不知哪位先哲說過的話:“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診所里的夫妻,學、識、才我不敢判斷,但心已近佛。
“但願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我想,春節時我寫下此聯送給診所,診所里的夫妻一定會喜歡。
(本文曾載於2017.1.24《滕州日報》副刊)
作者簡介:王志林,山東滕州人,1970年出生。愛好書畫、攝影、文學等藝術。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華文化促進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2021年被評為齊魯文化之星。現工作於滕州市文聯。
本文首發《滕州文學》,轉載旨在傳播更多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