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大宋第一奇人奇官。
01
後晉開運三年(946年),張詠出生在濮州鄄城一個貧困家庭。
那會兒正值五代,天下動蕩,戰火紛飛。
舞文弄墨沒什麼出息,武將才吃香的喝辣的。
為了出人頭地,小張詠就跑去跟人學劍。
幾年下來,練得一手好劍法,打遍河間無敵手。
“早學擊劍,遂精其術,兩河間人無敵者”
(韓琦《張公神道碑銘》)
可老天爺就跟開玩笑似的——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周建宋。
趙官家一上位,崇文抑武,武將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張詠這樣的寒門子弟,想出頭,必須考中進士。
點背不能怪社會。
19歲的張詠轉而從文。
辭別家人17年,遍訪名師,懸樑刺股,手不釋卷。
有一次,張詠住進了一個黑店。
看張詠投店,以為又有肥魚上鉤。
半夜時分,店老闆派長子去下黑手。
不想,張詠一劍砍了。
再派次子去。
張詠又是一劍。
殺得興起,張詠衝出門外,將這個黑店一鍋端了,一個不留!
張詠遊歷求學,安然無恙,靠的就是手中劍!
哦~原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03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張詠高中進士,成功轉型文官。
奔赴鄂州,擔任崇陽知縣。
鄂州是當時著名的產茶區。
張詠上任後,強行崇陽百姓改種桑樹,種蘿蔔。
崇陽百姓怨聲載道。
不久,宋太宗頒布了榷茶制,所有茶葉由官府專賣。
鄂州其他地區茶農,大多失業,饑寒交迫。
唯有崇陽縣,因為張詠的先見之明,逃過一劫。
崇陽百姓轉而感激涕零,將蘿蔔稱為“張知縣菜”,為其建生祠。
張詠愛民如子,興修水利,勸課農桑,活民無數。
可對手下卻格外嚴苛。
一個小吏從府庫中偷了一文錢,立馬杖刑伺候。
小吏不服:我不就偷了一文錢,至於小題大做嗎?你能打,卻不能殺我。
張詠一個箭步,走到小吏面前:
“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手起劍落,砍了他腦袋。
留下“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兩個成語。
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視其鬢傍巾下有一錢,詰之,乃庫中錢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乖崖援筆判曰:“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自仗劍,下階斬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陽人至今傳之。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04
淳化五年(994年),四川爆發王小波、李順起義。
起義聲勢浩大,擁兵數十萬,攻陷成都。
宋太宗聞訊大驚,令張詠擔任益州知州,與心腹太監王繼恩等人兵分兩路前往鎮壓。
宋太宗特意容許張詠“便宜行事”,先斬後奏。
張詠上任後,發現官兵全嚇成了兔子,裹足不前。
張詠召集軍中諸將,就一句話:
“汝曹蒙國厚恩,無以塞責,此行當直抵寇壘,平盪醜類。若老師曠日,即此地還為爾死所矣。”
——《宋史·張詠列傳》
——你們再敢拖下去,敵人不殺你們,我也會殺你們。
在張詠督促下,大宋官兵像打了雞血,連戰連捷,很快成功鎮壓。
起義被鎮壓後,王繼恩大肆搜捕參與起義的百姓,藉機大發橫財。
張詠大怒:嚴懲首惡,脅從不問的道理你不懂嗎?參加起義的百姓高達百萬,按你這套來,四川將永無寧日!
王繼恩抓一個百姓,張詠就放一個!
王繼恩派一個人出去擾民,他就抓一個,殺一個!
作為宋太宗的心腹,王繼恩什麼時候吃過這個虧?
但他知道,張詠是個一言不合,拔劍砍人的主。
王繼恩越想越氣,將官司打到了宋太宗面前。
張詠上書道:“前日李順脅民為賊。今日吾化賊為民,不亦可乎?”
我做得不對嗎?
宋太宗最終下令召回王繼恩,將巴蜀全權交給了張詠。
張詠恩威並用,嚴以治吏,寬以待民,很快就讓戰後的巴蜀恢復生機。
05
咸平二年 (999年) ,張詠改知杭州。
杭州爆發饑荒,百姓走投無路,被迫偷偷販賣私鹽。
杭州府衙依法抓捕了幾百人,準備秋後問斬。
張詠卻將這些人給放了。
手下人都蒙圈了:張相公,你玩的是哪出?
張詠解釋道:
杭州饑荒太厲害了,他們如果不去偷賣私鹽,根本沒有活路。
他們走投無路,就只能造反了。
等饑荒過去,秋收以後,百姓們有了救命糧,我們再打擊私鹽也不遲。
06
張詠自號乖崖(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
乖張怪僻,崖岸自高,不走尋常路,輔國濟民,注重實效,從來都不會被條條框框所限制。
只要是對百姓有利,他不怕擔責任,不怕惹事,率性而為,放奇招,出重拳,奏奇效,每任一地,政績出眾,深得百姓擁戴。
被公認為太宗、真宗兩朝第一封疆大吏!
......
以他的資歷和才幹,早應該升任宰相了。
可誰讓他地方政績太好呢。
能者多勞嘛。
張詠就這樣做了一輩子封疆大吏。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張詠病逝。
PS:
英國倫敦英格蘭中央銀行的天井中,種着一顆中國桑樹。
因為張詠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是用桑樹葉為原料製成的。
再PS:
幾個張詠小故事:
1、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起義被鎮壓後,張詠再次入蜀。
朝廷規定,不準帶家屬上任。
部下都是荷爾蒙爆棚的青壯年,即使有非份之想,也只敢想想。
因為都知道張詠是出了名的脾氣不好。
張詠看在眼裡,畢竟都有男人正常的生理需求,憋久了也容易出亂子。
張詠就去買了三五個女孩子,服侍自己起居。
哦,原來張大人也食人間煙火喲,大小官員都買了女人。
湊成臨時的家,生活安心,工作正常化。
幾年後,張詠調任。
他把侍女的家裡人叫來,自己出錢,把她們都嫁了人。
才發現,這些女子都還是處女。
2、
張詠與寇準關係很好。
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準被罷相,貶知陝州,途中偶遇張詠。
辭別之際,寇準問張詠,有沒有什麼要交代的。
張詠意味深長地說:“《霍光傳》不可不看。”
寇準回家後拿出《霍光傳》一翻,看到“不學無術”這四個字。
寇準哈哈一笑,好傢夥,原來是拐着彎罵我不學無術啊。
其實,寇準沒理解張詠的意思。
張詠是想借《霍光傳》提醒寇準,不要鋒芒畢露,一味剛強,吃虧的是自己。
最終寇準慘淡收場。
3、
另外一小官虧空了公款,被家裡惡仆要挾,要他把長女嫁給他,不然就告他。
小官全家無計可施,“深夜聚哭”。
哭聲被張詠聽到。
張詠了解了來龍去脈後,說,把你的僕人借我用一下。
然後騎馬帶着僕人,來到郊外一片樹林,一劍砍了腦袋。
回去告訴小官:你的僕人再也不會回來了,另外找一個吧,今後別再貪污了。
4、
張詠還是料事如神的神探。
《折獄龜鑒》記錄了幾個他機智斷案的故事。
摘一個瞧瞧:
案子發生在張詠在四川為官時。
一天,兩個孩子在街上玩耍,一匹驚馬把其中一個踩死了。
巧的是,兩個孩子長得有點像。
兩個母親都說活着的那個是自己的孩子,互不相讓。
鬧到衙門。
張詠知道後,假裝生氣道:“都怪那馬只踩死了一個,若兩個都踩死了,你們就不會爭了!”
遂叫來健卒。
“去把娃娃抱來,丟井裡,淹死算了!”
其中一個媽媽,條件反射般攔住健卒,“急往護之”;
而另外一個卻往後退,“其意差懶”。
孩子到底是誰的?一目了然。
張詠把孩子判給真正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