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罕帖木兒 形象)
察罕帖木兒,名字翻譯過來,是“白色的鐵”。
正如他的一生,純白無瑕,堅韌如鐵。
元末明初,他的名字似乎並不為人所知,就更談不上身後事迹了。
這位仁兄出生於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身長七尺,眉清目秀,可以說是一副天生的好皮囊。
長得帥也就算了,察罕帖木兒還素有大志,自幼攻讀詩書,所以很快就考取了功名。
優秀的人物,猶如鶴立雞群,在茫茫人海中遇不到,在歷史中能遇到,是你我的幸運。
讀書人以經世致用,考取功名後,大都會在政治舞台上煥發光芒,以此報國,然而察罕帖木兒步入朝廷的時機,並不是很好。
當年忽必烈,鐵木真之流橫刀立馬,縱橫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黃金家族在這片土地上的光芒也已經黯淡。
那時節朝廷統治黑暗,官僚昏庸無能,加之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此時的朝廷,說白了就是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元末亂世)
元朝皇室,高級將領,軍官的名字翻譯過來,基本上不是鐵就是鍋,比如,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的名字翻譯過來,就是鐵鍋的意思。
那我們也可以說,大元,就正如元順帝的名字一般,此時此刻,已然成為了一口千瘡百孔的大鐵鍋。
《新元史》:盜發汝、穎。不數月,江淮各路皆陷。朝延徵兵討賊,無功。
昔年蒙古鐵騎橫掃亞歐大陸,但如今元朝百萬大軍圍剿紅巾軍,卻敗績連連,一籌莫展。
《黃帝內經》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高明的醫師不會去治療已經生成的疾病,而是會去治療還未生成的疾病,不會去處理已經發生的紊亂,而是要着手去處理有可能發生的紊亂。
元王朝積病久矣,非一劑猛葯而不能痊癒,察罕帖木兒雖然不會看病,但他很顯然十分熱衷處理元王朝的惡疾。
《新元史》:自為一軍,屯沈丘,與賊戰,輒克捷。
面對如此危局,察罕帖木兒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進入中央,當一個清閑自在的文官,而是組建軍隊,開始積極圍剿紅巾軍,並且很快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這位棄筆從戎的元朝將領的人生軌跡,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鏖戰中原,破賊山西,奪取汴梁,匡複山東。
人才就是人才,將才就是將才,帥才呢,那自然天生就是帥才了。
通讀歷史,你會發現,打仗厲害的人很少有努力型的,大都是天賦型的。
(大宋政權)
《新元史》:率銳卒沖賊中堅,賊遂披靡不能支,夜遁。
在中原,察罕帖木兒主要針對起義軍將領劉福通擁立小明王韓林兒建立的大宋政權,他曾經率領萬餘元軍抵抗劉福通部二十萬大軍的進攻,帶領士卒勇猛殺敵,居然反敗為勝,一鼓作氣進行反攻,追着劉福通跑了好幾十里。
你說,察罕帖木兒害怕么?其實他也害怕,但就算是害怕,他也是要去的,因為他一生中儘管有許多害怕的事情,但他最怕的,就是不敢去做那些事情。
《新元史》:復其城,已而大同諸縣相繼陷,復遣關保擊敗之。
山東地區的紅巾軍首領毛貴揮師北伐,想要直搗黃龍,拿下大元京師,多數元軍不能抵擋,只有察罕帖木兒,在半路設伏當起了老六,這才擊潰了起義軍。
《新元史》:察罕帖木兒既定河南。
劉福通攻破了河南汴梁,將大宋政權遷都於此,察罕帖木兒緊追不放,又一舉攻破了汴梁,驅散了劉福通治下的紅巾軍。
《新元史》:攻圍濟南三月,城乃下。
收復河南之後,察罕帖木兒馬不停蹄,又很快收復了除益都之外的山東全境。
敢打,能打,會打,察罕帖木兒足可稱之為一代名將。
(紅巾軍)
在元末明初的歷史上,我們往往會以為,元王朝的統治是庸弱的,無能的,一觸即潰的,張士誠拳打江南,方國珍腳踢浙東,陳友諒血洗兩湖,朱元璋橫掃淮西,明玉珍彈指拿下巴蜀,在這種想法之下,擊敗元朝就好像菜刀切西瓜一樣簡單,聊起這段歷史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津津樂道於元末群雄之間的較量,元軍反而成了工具人,成了打醬油的。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歷史不是電視劇,歷史很殘酷。
紅巾軍畢竟只是農民起義軍,本質上,他們的戰鬥力其實是很一般的,而他們普遍所採用的打法,也基本上只是人海戰術。
舉事的時候會被官兵圍剿,起義的時候會遭到朝廷鎮壓,攻城的時候會遇到守軍的頑強抵抗,作戰的時候也會因為裝備不精,指揮不當而落敗。
劉福通韓山童起義時,官兵搜捕,起義領導人之一的韓山童直接領了便當,張士誠盤踞江南的時候,曾經被百萬元軍圍困數月,差一點就交代了。
明玉珍和元軍交戰,被冷箭射中面部,直接把他的右眼給廢了。
剩下如陳友諒,朱元璋之流,也同樣在元軍的手下吃過敗仗。
並且,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慘敗。
(朱元璋 形象)
因此,這場盛況空前的農民起義遠遠沒有看上去那麼一蹴而就。
戰爭是殘酷的,幾萬人,十萬人,百萬人,在一場慘烈的戰爭之下,也不過只是數字而已。
戰爭過去,一切都會發生改變。
數年歲月,家鄉會物是人非,昔日的垂髫幼女,等不到長大便已經死去,過去的恩愛夫妻,也許變成了黃土白骨卻難能合葬一處,就連昔日的桃花,也已經冰封在了寒冬之中。
剛才我們說到,察罕帖木兒收復了除益都之外的山東全境,那是在遙遠的至正二十二年。
益都,也就是今天山東濰坊下面的一個小縣城。
也就是在這裡,察罕帖木兒結束了他的一生——他被假意投降的紅巾軍將領王士誠刺殺,時年三十四歲。
一代名將,就這麼死於倉促之間。
光暗明滅,製造着燦爛和黑暗,看着將軍的身軀緩緩倒下,士卒們的心裡不覺有些惶恐。
一破羅山,二戰河北,三平陝州,四復汴梁,五入山東...
那所有的榮耀,都悉數散盡,成為了滿天星火。
相比之那些絕代名將轟轟烈烈的死於一場曠世大戰之中,察罕帖木兒的死法,實在是有些讓人唏噓。
原來,名將隕落之時,未必會發出一生震天的巨響,有時候,只會是一聲低沉的嗚咽。
當年氣吞山河,想要光復河山的願景,到這一天,也就算是徹底枯萎了。
三十四歲,還有多少心愿未了?還有多少壯志未酬?
讀史到此,不禁懸心。
(元順帝 畫像)
我們無從了解察罕帖木兒人生最後時刻的內心起伏,但當元順帝得知他的死訊後,想必是相當崩潰的。
和傳統意義上的末代君王,如南齊蕭寶卷,南宋趙佶不同的是,元順帝其實勉強算得上是一個有為之君。
皇帝上台之後一直在試圖挽救陷入深淵的大元王朝,而察罕帖木兒的死訊,無疑讓他感到了一陣陣的絕望。
當然了,歷史不會虧待之後的末代君王,百年之後的崇禎皇帝,也會和此時的元順帝一樣,獨自品嘗絕望。
在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段這樣的記載:
《庚申外史》:帝聞其死,哭之慟,孛羅帖木兒聞之,在西京亦哭,曰:“察罕若在,我省用多少氣力!”
元順帝在得知這位名將遇害之後,放聲大哭,不能自己,另外一名元朝將領孛羅帖木兒同樣為之流淚,感嘆察罕帖木兒這一辭職,戲份一殺青,往後自己非得累死不可。
皇帝和同僚的悲痛是對察罕帖木兒的軍功之認可,讓人沒想到的是,當時的百姓們對察罕帖木兒也是一水的好評。
《庚申外史》:中原聞察罕死,婦人小兒皆為流涕。
關內的老百姓聽說察罕帖木兒死了,無論是婦人還是小孩,都不禁落下了眼淚。
這眼淚為將星隕落而流,也為自己生逢亂世,命如風中落葉,如水中浮萍而流。
察罕帖木兒,當年起兵的時候,不過幾百人,然而不過十年之間,他就發展到了百萬之眾,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在他數十年不間斷的作戰過程中,他幾乎全面消滅了紅巾軍的有生力量,成為了挽救元王朝最大的希望。
然而,就在一切初現曙光之時,他卻被叛將所殺,草草殞命。
試問,如果這位名將活了下來,活了十數年,會不會改變元王朝的命運?
(察罕帖木兒墓 遺址)
不吹不黑,這個結果,還真是猶未可知。
因為就連我們的朱元璋同志在得知察罕帖木兒的死訊之後,都發出了這樣一聲驚呼:
《明史》:天下無人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察罕帖木兒一死,元朝再也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將領,我朱元璋也再也沒有勁敵了。
有此評價,察罕帖木兒這一生,也算沒白活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藩國高麗誕生了一位叫做李穡的詩人,對察罕帖木兒一生之功績欽佩不已,留下詩句,作者魯鈍,願以此為結:
察罕當日獨提兵,一夜營中落大星。
縱使中興功未竟,廟前柏樹至今青。
火隨風生,風助火勢,多年前的烽煙已經散盡,只剩下些潦草文字,在默默訴說著這些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