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居民告訴你,藝術除了好看,還能這樣用

(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誌)

在建立一面“無界的牆”“去你的美術館”後,還可以“行落街,漫遊去”,當一名“新華在地策展人”,見一見“植物房客”……我想讀到此處的你,大概率會覺得我這個作者在胡言亂語什麼?其實這些看似無序的關鍵詞恰好有序地對照着在南方進行“社區營造”(一種回到土地、回到社區、回到生活的主張)的三個機構、組織打造的“藝術營造”項目。諸君莫急,且往下看。

扉美術館近期發起項目

“跨界”在各行各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藝術圈自然也不例外,近幾年,隨着“社區營造”的風逐漸刮到國內,“藝術+"理念在這個領域上發展出獨特的新氣象。扉美術館、大魚營造、植物房客這三個組織,以身邊社區為藝術試驗場,玩出了各自的新花樣!

《便民藝術櫥窗》掠影圖源:大魚營造

現在,不妨就以上述的“關鍵詞”作為線索,追隨着每個組織負責人的腳步,在接下來的閱讀中,開啟這場無邊界的藝術之旅吧。

01

扉美術館

模糊邊界,探尋藝術更多可能

作為華南地區開館時間最長的民間當代藝術機構,扉美術館在“藝術營造”之路上已走了很遠,從公眾參與的角度出發,舉辦過大大小小300多場展覽。既然“藝術和生活無界”,扉美術館又那麼靠近地鐵站、公交車站,可以說是附近居民出行的必經之地,當時還有一個菜市場在美術館旁邊,那為什麼隔壁菜市場的叔叔阿姨就不能來美術館呢?

扉美術館手繪地圖 FEI Arts©扉FEI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那又如何讓“藝術回歸生活”呢?懷抱着這樣的思考,扉美術館提出了“Artecture"的理念,將藝術創作運用到社區空間營造、文化構建中。

“無界的牆”的牆打破了這種僵局,這條擺滿了居民提供的舊物的長廊,讓更多人來到此處。長街宴、菜市場的手、民眾花園,每一次深入社區的探索都在讓更多“不會來美術館”的人走進美術館。

《無界的牆》405×106m 窗戶、玻璃鏡面、燈 裝置事件 2016—2017

Garage莫斯科當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白雪、策展人楊勇在盆菜長街床宴上

農林菜市場攤主們的手 攝影:馬增鋒

攤主黃素玉女兒的留言;在外地念書的她看到活動推文後告訴她母親前來參加

“種植八姐妹”講述民眾花園的集體記憶

去年,扉美術館決定將策展權讓渡給機構員工。於是,彭雪瑩發起了“跟住去邊度”藝術計劃,由“去你的美術館”和“這就是劇場?“兩個展覽組成。

“去你的美術館”開幕當天,順風車從深圳出發抵達美術館展廳,參展人和小雅、張心怡為建築系學生,再加上順風車司機王麗君,實現了物理意義和精神意義上的“闖入”。

五場展覽活動海報合集,海報均由參展人設計製作

對戲劇的熱愛,讓雪瑩產生出有關於“劇場”和“美術館”的空間轉化的思考,也為“跟住去邊度”這個藝術項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過“去你的美術館”把美術館空間打開、有更多不同的新主體進來後,“這就是劇場?”就可以開始玩空間了。

門縫小組扮演自己的父輩,拍了名為《風去浪又回》的電視劇,圖片©門縫小組

她直言:“雖然有很多東西呈現出來的時候會顯得平平無奇,但其實背後花費了好一番力氣。一個幾行字的展簽,看似簡單,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推敲,這才更好地讓人感到淺顯易懂。”

每個小廣告對應每位參展人/劇組的名字,上面的標語也是根據藝術家的作品介紹提煉出來的,既要符合作品原意,風格上又要“去精緻化”,符合小廣告的調性。

隨後,今年的7—11月,“行落街,漫遊去”將藝術擴散到更大的天地,不滿足於讓人們“來”與“去”到這個“白盒子”,而是讓大家“走出”這個空間,走到街頭,十五位(組)漫遊者將從各自學科背景或日常生活經驗出發,帶領參與者一起實踐進入城市的不同方式和路徑,折騰出一個公共的“城市漫遊工具箱”。

近期活動宣傳單 攝影:胡夢瑩

每一場漫遊活動,雪瑩都親力親為,她直言:“雖然有很多東西呈現出來的時候會顯得平平無奇,但其實背後花費了好一番力氣。一個幾行字的展簽,看似簡單,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推敲,這才更好地讓人感到淺顯易懂。”她還表示,她透過外賣員、吉他老師、流浪歌手等漫遊者的眼睛,了解和掌握到許多不同的進入和認知城市的方式方法。

漫遊黃埔古港& “脫軌”由雪瑩截取自群聊

雪瑩表示,城市漫遊應有多元視角,街坊的視角需要被看到。它可以是多音調的,甚至是矛盾的、交錯的,唯獨不能只有“專業”或“藝術”,在此過程中,儘力體會不同身份角色的人眼中的城市,發掘他們與城市的關係等也很重要。

一名外賣員的漫遊路徑,讓大家發現廣州竟然還有“鬥風箏”這項活動,破敗、廢棄的足球場,自製的彈弓,天上飛舞的彩色風箏,當地居民臉上的笑容,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奇特的畫面。

不難看出,這幾個項目都非常注重藝術作品與觀眾的互動關係、藝術作品與展場的空間關係。“去你的”一語雙關,帶有些許批判性,邀請公眾對美術館及其展示機制進行重新想象和再定義,側重對美術館的“佔領”。旨在消除大家對“白盒子”權威性、學術性的畏懼心理,沒有“主”“客”之分,讓民眾成為“創作者”。

“去你的美術館”第一場活動現場,人們在肆意塗鴉

雪瑩提到:“美術館更多是作為連接公眾的橋樑,要對自身的公共性有自覺。和觀眾有更多雙向的互動這一點很重要。有些事情做了,慢慢就會有收穫。”雖然一開始,竹絲崗的居民並沒有很理解他們在做的事情,也不時會遇到一些脾氣不好的人,但經過這麼多年的悉心打磨,居民已經和他們打成一片。小孩子放學就會來到美術館中拿起刷子在牆上畫畫,菜農收攤後也會帶着水果來到辦公室和大家一起聊天,每一場展覽都有“回頭客”,與居民自然而然地親近起來。扉美術館已成為這個有機體中獨具活力的一個細胞。

閉幕當天觀眾將塗鴉布裁下自由揮舞,這是扉美術館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時遇見的驚喜與感動

02

大魚營造

從更新到營造,從營造到創生

大魚營造成立於2018年,紮根在上海長寧區新華路669弄12號,成員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皆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是一個綜合的社區營造社會組織團隊。

成員介紹

作為上海較早成立的面向公共空間設計和社區文化服務的青年社會組織,大魚營造希望社區公共藝術、社區策展都是媒介,目的是進一步激發公眾參與和賦能的創新手段。依託上海豐富的社會資源,大魚營造現已擁有了成熟的組織架構和不少成功的營造案例。

“一平米行動”中的項目

2019年10月7日,“我們的669弄”攝影展在新華路669弄的睦鄰微空間開幕。攝影展收集了16位在地居民的生活照片,呈現了工人新村37年的歷史變遷,不僅挖掘了在地關鍵意見領袖的組織能力,也重建了個體的社區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建構了一個以歷史影像為媒介的象徵公共空間。

“睦鄰微空間”改造前後對比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

“我們住在六六九”主題敘事板塊

669弄居民張書文爺爺為黨獻詩

開幕現場,居民們在老照片前,憶述過往

大魚營造從人的內核出發,主導並創立了“一平米行動”和“營生記”計劃,圍繞街區的融合與生計這個策展主題,讓街坊和街區特色商戶經營者成為“新華在地策展人”,由來自成都的社區藝術策展人胡燕子擔任導師,指導參與招募的十個社區店鋪和42位社區成員組成的十個居民策展小組進行策展方案的設計,旨在讓每一位對生活有創作熱情的普通居民也有機會接觸“公共藝術”。

一平米行動地圖

因為他們認為,展覽不應只在展館裡,還可以沉浸在街區生活中。每個社區人都可以是社區生活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又是最值得被呈現的街區魅力對象。

藝術櫥窗

作品介紹:在導視標牌中增加與街區互動的小裝置,讓鄰居們可以通過互動獲得小花、小旗、小風車,測量自己的身高或者坐下休息一會兒,看看藝術信息。

第七站:蔯·花藝&設計《花漾新華》

落地在咖啡館CrossOver的策展主題為“這裡有位街坊”。空間內每隔幾天就會更換一個“街坊”的單人展覽,然後以個體畫像的累積呈現出“街坊”的群像。這次策展行動也助力咖啡館CrossOver成為社區餐飲+展覽的複合空間。

第四站:CROSSOVER《這位街坊》

無論是“一平米行動”,還是“營生記”計劃,都是在“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事件下,以藝術、策展介入社區,撬動在地的行動。經過四年的在地深耕探索,大魚營造將參與式的社區發展梳理為一個全過程的路徑:從社區問題的發現開始,從“人人發起”到“人人合意”,再到“多方共建”和“共同運營”。他們,一直在路上。

街巷小店改造計劃

03

植物房客

36盆植物和72個城中村故事

上文中提到扉美術館曾做過的“民眾花園”項目,就是用植物巧妙地激發出居民和諧的共創行為。在深圳,深圳大學視覺傳達系謝志鵬、劉江萍、陳曉曼三位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設計實踐“植物房客”項目同樣以植物為媒介,消融社區居民彼此的陌生感,從而激發持續性交往,開發出一種更深層次的社區可持續戰略。

項目示意圖

在他們看來,藝術與社區是相輔相成、無法割離的關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社區是每個人生活的場域。社區因藝術煥發新的力量,藝術因社區變得充盈。藝術作為一種手段,介入到社區中,使社區煥發新的力量,但與此同時,藝術可以從社區中發現問題、汲取新的靈感與養分。秉持着這樣的理念,他們從學校附近的城中村入手,進行了一次藝術營造的探索。

自製《植物房客報》

居民在認真閱讀《植物房客報》

通過對城中村外來居民生活日常的觀察、調研,他們發掘出城中村居民低成本、高效率的實用行為:使用各種廢棄瓶罐製作盆栽,使用海綿印章在牆體印刷廣告、遍地的手寫廣告、使用扎帶綁系物……這些發現也成為了“植物房客”項目設計的一部分。他們嘗試使用了廣告傳單和宣傳欄來吸引居民互動,同時使用人情收據本、報紙、功德榜式的書籍等媒介去記錄故事、吸引居民閱讀。

通過居民最熟悉的方式,吸引他們走到張貼欄前了解項目

“人情收據單”記錄了每組陌生居民(兩人一組)“欠”“還”人情的故事

項目以植物寫生的方式開啟與贈送者的對話,透過植物收集到36個城中村生活的故事和留言,並對此進行保管和養護,同時回收村裡的盆盆罐罐,重新設計花盆與交換裝置。以門牌號位編碼36個全新的城中村植物盆栽,通過植物與植物故事的交換,最後贈與36位“都市陌生人”,並用收據本見證植物主的饋贈行為,並期待後續在同一張收據上見證受贈者用故事和祝福“還”人情。

交換憑證

此間,他們會運用錄音、錄像、拍攝、寫作、繪畫等多種手段記錄下這些交換過程。植物作為一個物質載體在整個設計流程中流通,能夠有效幫助陌生居民搭建聯繫。

項目使用和產出的物料,出版物採用龍鱗裝的樣式

他們發現,在城中村的植物多是“野蠻生長”型的,不嬌氣,好養活,以實用性能為主。城中村房客其實非常重視植物的實用價值。

如瀛洲的劉姨表示魚腥草對喉嚨好;直園西街的陳婆婆堅信自己種的蔬菜更營養、好吃,因為不打農藥;中華二路的五金店老闆在門口種下一排綠植是為了凈化空氣;廣州譚叔種九里香以觀天氣,因為這種花每到快要下雨的時候就會開花……

項目中用到的綠植

如今,這個項目已在許多社區落地實施。從深圳南山CBD區域周邊的城中村——桂廟出發,先後在廣州、茂名湛江進行了實踐,後來擴展到了蘇州和上海。

參加蘇州由@看什麼策展LOOKURATING發起的“十全街散步生活節”

他們發現不同社區的生態環境、居民生活狀態迥然不同,因此,在組織活動時會基於不同城市居民的性格習慣和生活媒介去營造活動的調性。深圳,他們就會採用宣傳欄作為載體,而在蘇州十全街,這個載體就變成了三輪車。他們表示,項目在生活節奏慢、相對悠閑、人情氛圍更足的社區通常開展得更順利,比如他們在CBD附近的崗廈村更容易被認為是有目的的推銷員,而在相對悠閑的民樂村會更受歡迎。

在深圳參加“打開城市想象力”城市創變行動

經過許多個社區的實踐,他們希望能與更多的社區、公益組織進行合作,參加學術分享會,促使植物房客項目與不同區域的觀眾產生更多的了解與互動,引導大家發現“消失的附近”。

此本龍鱗裝樣式的出版物已進行了第一批的小批量生產

從中不難發現,不同組織的側重點不同,大家根據各自社區的調性,結合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興趣點,為當地居民舉辦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提供多種形式的文化產品,讓藝術的“過程”被看見。

或從建築出發,或從植物着手,重視資料文獻的梳理,有駐地項目,也有流動項目,有些剛剛起步,有些日臻成熟,但又有異曲同工之妙。關注是改變的第一步。陪伴、傾聽、尊重,主動聯攜多方力量,以“自下而上”的行動參與藝術營造,那麼,越來越多的居民就會由“被動”變“主動”。

我們可以堅信,藝術社區的氛圍正越來越多地被“植入”到全國各地的大小社區中。居民透過參與建立認同感,從“別人給的可免費佔用的資源”到“大家共同的空間”,創造共同回憶,營造出更多有互動、有故事、有活力、有溫情的社區。

(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