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吃苦是福”嗎?

我們該如何理解吃苦呢?有人說,吃苦是福,有人認為這是資本家的大餅,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看一看著名作家李建永老師關於“吃苦”的獨特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




作者簡介

李建永,筆名南牧馬,雜文家,散文家,民俗文化學者。山西山陰人氏,現居北京,從業媒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雜文散文集《說江湖》《說風流》《母親詞典》《中國雜文•李建永集》《我從〈大地〉走來》《園有棘--李建永雜文自選集》等9種。




吃苦是福

大年初一早晨,我在自家公眾號《諺雲》上,曬出一篇除夕夜趕寫的小文《談理想——新年試筆》。一位朋友當即發來一個表揚帖:像牛一樣勤奮啊!

用牛來褒獎我的,還有我的母親。母親常說,你就像你姥爺一樣,是個老黃牛,回的時候馱一馱子,走的時候馱一馱子,幾十年馱來馱去,你就是個老黃牛。“馱一馱子”的前一個“馱”字是動詞,讀如駝;後一個“馱”字是名詞,讀如垛,指馱載的貨物。母親說的是我每次回老家的時候,左手拖一個行李箱,右手提一個大鐵桶,給父母的大家帶回一些時鮮瓜果以及衣物和日用品,返程的時候再給自己的小家帶走一些姐姐哥哥送的紅豆、綠豆、白菜、苦菜、西紅柿和土雞蛋等。特別是父親去世後這些年,我幾乎每月抽出一個周六日回一次老家(疫情期間例外),來回往返,負重而行,的確如母親所說的像老黃牛一樣馱來馱去。母親是心疼我受苦受累。辛苦自然辛苦,但我從來不認為這是受苦,反而覺得是一種甜蜜而快樂的“苦役”,有一種甘心付出後的幸福感。即如《詩經·邶風·谷風》所說的那樣:“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俗話常說:“讀書種田,早起遲眠。”還說:“書要苦讀,田要細作。”說得真好。刻苦讀書,辛苦種田,勤勉工作,同樣需要具有一種忍辱負重、吃苦耐勞的老黃牛精神。

首先要“肯吃苦”。我叫它“自找苦吃”。我跟女兒電話討論為什麼“自找苦吃”?女兒說,老子講“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吃苦就是“大道”,吃苦就是好好讀書,好好工作,不走捷徑,不去“抖機靈”。其實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只有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回報。但是有些人就是不肯吃這個苦、受這個累,整日泡在網上打遊戲、下象棋,有的連上班時間都在刷頻、追劇、“葛優躺”;更有甚者投機取巧挖空心思不擇手段攛掇是非,試圖踩倒他人顯出自己“木秀於林”,而且還期盼着在工作、學習和科研等方面收穫滿滿碩果豐盈,老想着無因結果不勞而獲,這怎麼可能呢?女兒還給我講了一個她特別喜歡的英文單詞painstaking,由pains和taking構成,pains是疼痛、痛苦的意思,taking是取得、收穫的意思,整個單詞painstaking是艱苦卓絕之意,也就是說,成功是用痛苦換來的,相當於我們常說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確,成功是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的。那些怕吃苦的人,其一生就因為一個“怕”字而吃盡了苦頭。所以吃苦之難就難在一個“肯”字上,正如《尚書·說命中》所言“非知之艱,惟行之艱;非行之難,終之斯難”。而“自找苦吃”的人,則是在自覺地尋找成功之路,至少也是在走上一條向善向上向好的攀登之路。

其次是“會吃苦”。我叫它“苦中作樂”。我曾在《北京日報》工作過短暫的一段時間,每天上午十來點鐘到照排車間做版的時候,都能看到當時的《北京晚報》總編輯坐在電腦前,一條一條為當天的晚報新聞做標題,天天如此。作為總編輯每天到車間做標題,是不是“苦中作樂”呢?我看是的。你看他身後圍着一大圈兒編輯記者,七嘴八舌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他坐在那裡“擇其善者而從之”,老總和編輯記者打成一片,其風也和煦,其樂也融融。後來我在某報社先後做過幾個部門的主任和子報的副總編輯,經常到照排室跟編輯一起做版改標題,我也知道在個別人眼裡,這是“越俎代庖”“自討苦吃”的“苦差事”,但我能親身體會到當年《北京晚報》那位老總的滿足和快樂。當然,吃苦的目的不是為吃苦而吃苦,吃苦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第一,吃苦是為了長本事。俗話說:“藝高一寸千磨難。”還說:“要人說個好,一世苦到老。”你想好,你想強,你想比別人更優秀,你就得比別人多吃苦,多付出,多承受打擊和壓力。我跟編輯部的同事們聊天時說過,以前在國際關係用語中經常講“軟實力”和“硬實力”,後來又有人提出“巧實力”。其實,所謂“巧實力”就是“笨功夫”。不管寫文章還是做版面,不下足“笨功夫”,是不可能做精做好的。《中庸》講得很到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如此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第二,吃苦是為了磨鍊意志品質。俗話說:“力是壓大的,膽是嚇大的。”這些我都有切身之經歷。生在農村,十一二歲即開始挑水澆園,從擔著半桶水、多半桶水到整桶水的過渡期,用不了一兩年時間。此所謂“力是壓大的”。作為十幾歲的孩子利用假期割草打柴,一個人趕上天陰下雨歸途蹉跎走夜路,田地里的莊稼葉子沙沙作響,令人毛骨悚然;猛不丁在冷風嗖嗖中“禿屍怪”(貓頭鷹)一聲怪叫,或者什麼野獸長聲嚎叫,你真會魂飛魄散!但是慢慢你就會習慣,你就能坦然地面對。這叫做“膽是嚇大的”。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謂“動心忍性”,就是無論心靈經受怎樣的煎熬,也要把苦吃下去,咽進肚裡,銘刻心底;所謂“曾益其所不能”,則是表明連苦都能吃得下去,那還有什麼受不了的!換言之,吃遍苦頭者的能量大了去了。人常說,精品工序多。吃大苦受大難,是對人生最好的教訓和錘鍊,苦難是人生最高級的導師。我所說的“會吃苦”,即指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在沿着自己規劃的方向和目標行進的時候,免不了要吃苦受難。不過,他們心裡都明白,喜歡做的事就不覺得苦,也不覺得累。古人云:“朝斯夕斯,樂此不疲。”俗話也說:“苦中得樂是真樂。”一個人吃他想吃的苦、愛吃的苦,不就是在“尋歡作樂”嗎?

最後是“苦後甜”。我叫它“苦盡甘來”。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做“人上人”的滋味究竟是怎樣的?我等不得而知。不過,至少在我看來,在追求人人平等的現代社會,人們之所以甘願吃得“苦中苦”,大多數人倒未必是非要做什麼“人上人”吧,更多的則是想實現自身的價值乃至遠大的理想抱負。所以我更喜歡另一句俗諺:“吃盡苦中苦,才知甜中甜。”在所有哲學範疇之“關係”中,我以為“因果關係”是最重要的一對“關係”:有果必有因,有因方有果。其實,吃苦就是在“種因”。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因記述一個“磨針溪”的地名,而順筆記下一則有關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時期刻苦讀書的傳說:“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這大概就是俗話所說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較早出處吧?沒有青燈古卷埋頭苦讀的小李白,哪來光芒萬丈流芳百世的李太白?我們今天讀《李白全集》,每每感嘆太白不僅才華蓋世,學問也同樣大了去了。就連近期最熱門的有關“三星堆”的考古文章,也少不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之類“大有學問”的太白詩句。李白去世六年後出生的唐代大文豪韓愈大加稱頌“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即是對“苦盡甘來”的太白之最高褒揚。也許有人會說,“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吃苦的價值和意義,正在於“苦盡甘來”。什麼才叫“苦後甜”?“千淘萬漉雖辛苦”“少年辛苦終生事”“採得百花成蜜後”“富貴必從勤苦得”……便是“苦盡甘來”的“苦後甜”。我們大可不必諱言“富貴”。連大聖人孔夫子都說:“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易經·繫辭上》也說:“崇高莫大於富貴。”人生最大的“苦後甜”,無非是求富貴而得成功。那麼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話來概括,叫做“世上功名兼將相,人間聲價是文章”。可見,佔據《左傳》所謂“人生三不朽”中“立德”“立功”“立言”之一者,即為“人生贏家”。劉禹錫本來是同好友白居易一起歡送當朝宰相令狐楚洛陽時作此詩的,他所說的“功名將相”“聲價文章”,原意是想承歡令狐相公。然而,如果世上沒有劉禹錫等文士們的“聲價文章”,後世又有幾人知道作為“人上人”的令狐相公呢?而且,“聲價文章”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不僅“甜”及自身,還會無窮無盡地澤被後世。諸如上述“採得百花成蜜後”的李白、韓愈、劉禹錫等人的詩文,穿越千年而放射出來的不僅是輝煌燦爛的文學之光,更是彪炳人類歷史的文明之光!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給後人留下頗有影響的兩句名言——“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不過,“糊塗”和“吃虧”多包含着模糊性被動性的精明與含忍。所以俗話常說,“讓人不傻,吃虧是福”;還說,“吃一分虧,受無量福”。但是“吃苦是福”卻與之不同,它是真切地認識到“吃苦”是“播種福田”的必由之路,所以有志有識者才會自覺而主動地像老黃牛那樣去艱苦奮鬥。因為他們曉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這種“吃苦是福”的精神境界,不僅有理想有作為的個人和家庭應當具備,而且有夢想有前途的民族和國家亦當具有。

當我在除夕和春節寫文章的時候,女兒也在某高等研究院的實驗室里“搬磚”。她在“等樣”間隙跟我通話,說從前只在《歷史》課本上讀到“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並沒有太多具象化的認識。而這些年從讀博留學的實驗室到現在工作的實驗室里,在所有節假日期間,加班幹活的全是中國人(和個別的某國人)。女兒對我說,做科研講究投入和產出,我想在其他方面也是的,我們中國人這麼吃苦,這麼投入,當然會有豐厚的產出,所以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是必然的。我說,是啊,俗話常說“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並說“吃不了苦,享不了福”,還說“吃得一時苦,換來萬年福”。中華傳統文化中本身就蘊含著“苦中有福”的樸素哲學和文化基因,這是五千年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智慧”的文化遺產和文明結晶。



推薦閱讀

《園有棘:李建永雜文自選集》這本書甄選66篇經典雜文,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與思考的結晶,筆致簡約卻不乏深度,親切卻能發人深省,幽默又兼具辛辣諷刺,體現了作者獨特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全書分為三輯:“遵大路”“殷其雷”“思無疆”,用靜謐的文字寫芸芸眾生,考辭章典故,啟人生真諦,如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陪你談理想、聊人生、看世情、品冷暖,陪你一起探尋這雜蕪而溫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