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吃雞精和味精?“真相”我也剛知道,轉告家人,早知道早受益

味精、雞精,具有很濃的鮮味,提鮮效果非常好,而且價格經濟實惠,如今已經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調味品。無論炒菜還是煮湯,加一點進去,味道就非常鮮美,涼菜、熱菜都適用。

不過,這2種常用調料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質疑,他們認為吃味精、雞精不好,可能致癌,這是真的嗎?味精和雞精有什麼區別?雞精和雞肉有什麼關係?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這2種調料,我已經吃了二三十年了,對它們還是比較了解的,下面就和大家說一說我的經驗。

如果你也對味精、雞精比較疑惑,或者說是不敢吃,快跟我了解一下“真相”,並分享給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早知道早受益。

【味精和雞精的歷史】

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又名味粉、味之素,是一種鮮味劑。1909年日本開始生產 “味之素”並出售,也就是說味精誕生至今只有113年的歷史。中國的味精是何時出現的呢?1921年由吳蘊初開始生產。

雞精

雞精誕生於1984年,是由榮耀中發明生產,也是他創辦了太太樂,目前最暢銷的雞精品牌,他是中國雞精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首席起草人。

那麼味精和雞精有什麼區別呢?主要有成分、味道、用途、用法4個方面的區別。

1、成分和原料

味精中99.9%的成分都是谷氨酸鈉,它可以用小麥麵筋等高蛋白質的原料製成,也可以用澱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的焦谷氨酸製成,也可以用化學方法合成。

雞精的主要成分並不是雞肉,甚至可以說和雞肉無關,它含有的絕大多數成分還是谷氨酸鈉,不低於35%才算合格。此外,還含有食鹽、白砂糖、雞肉粉、辛香料、雞味香精等增味劑。雞肉粉是用雞肉汁液加工而成,成本比較高,所以雞精中的“雞肉粉”含量非常少,低於10%。

2、味道

味精、雞精都有鮮味,但鮮味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味精的鮮度極高,即使溶解在3000倍的水中也能嘗出來。

但雞精的鮮味更高,是味精的2倍以上,因為它加入了多種呈味劑,比如核苷酸二鈉、雞肉粉等,所以同樣的使用量,雞精比味精更鮮。

3、用途

味精在炒菜、涼拌、做湯等菜肴中都可以使用,除了提鮮,還有多種用途,比如緩和酸、鹼、苦味的作用。同時谷氨酸鈉進入人體後會分解出谷氨酸,谷氨酸會參與蛋白質的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臟有保健作用。

而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味精,所以它的用法和味精大致相同。

4、用法

味精和雞精怎麼用?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放?怎麼放?

很多人認為,味精和雞精要出鍋前放,放得太早會影響味道,因為產生了焦谷氨酸鈉,其實是並不了解情況。

溫度較高時,谷氨酸鈉會焦化,產生焦谷氨酸鈉,不過含量非常少,並不會影響到整體的鮮味。而且焦谷氨酸鈉雖然沒有鮮味,但也是無毒的,所以不用有那麼多顧慮,在炒菜前、中、後加入均可,都有提鮮的效果。

用法上,二者還有些區別。如果菜肴本身具有獨特的風味,比如肉類,建議用味精,不會影響原味。如果菜肴本來的鮮味較淡,比如肉餡、涼拌菜、湯羹等,建議用雞精,能更好地提鮮。

另外,更簡單的用法是,菜肴中的食材比較少時,用味精比較好;而多種食材在一塊的話,用雞精更好。

不管味精還是雞精,溶解性都很差,除了做湯羹,其它做法應該先用熱水溶解後再加入,才能充分發揮鮮味。在中性或弱酸性菜肴中使用味精或雞精,增鮮效果最好。如果是製作酸鹼性食物,比如糖、醋、番茄汁等菜肴,就不適合用,根本嘗不出鮮味。

【味精和雞精的安全性】

長期吃味精、雞精安全嗎?估計這是很多人擔心的問題。

說吃味精、雞精會致癌的,都是杞人憂天。全世界各國都在食用味精,是最安全的調料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都已經確認,味精是安全食品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經過研究發現,成年人每天可以吃7克味精,而中國人均日攝入量只有3.8克,而1988年國家已宣布取消其食用限制,所以只要正常食用味精和雞精,對身體是沒有任何影響的。不過,菜肴中加入太多的話,會影響菜品的味道。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用,請給我點贊、評論、轉發、關注,讓更多的人看到,讓大家一起學習,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