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觸及糧食問題,袁隆平都要從那悲慘的一幕講起:“我親眼看到至少5個人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真的是路有餓殍啊。一個老鄉餓極了,他扒下樹皮大吃了幾口,把胃脹破了。那個老鄉在地上不停地翻滾,而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在極度痛苦中咽氣。”
這不堪回首的一幕給袁隆平帶來了錐心的刺痛,是他心中一道難以癒合的傷口,哪怕傷疤好了,他的心也依然隱隱作痛。
“你是搞科研的,要是能培育一個畝產八百斤、一千斤的新品種,那該多好啊!”一位農民淳樸的話語深深地觸動了他。勤施肥不如換良種,農民需要優良的種子啊!
對於飢餓和種子,袁隆平有深深的感觸。
可是,袁隆平的這些情愫、從泥腿子農民到世界級科學家的心路歷程,又有多少人知道?為此,我們真誠感謝《袁隆平的世界》問世。
《袁隆平的世界》被稱為超越《牛頓傳》和《愛因斯坦傳》的世界科學家傳記。它全方位展示了袁老探索雜交水稻的曲折過程,講述了他與一粒種子在稻田裡的情感。還有袁老從出生到農學院畢業的生活經歷,以及他的愛情和精神生活。
作者陳啟文,就是用探尋種子的精神來完成本書的。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國家一級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南方冰雪報告》、《中國糧食報告》、《命脈——中國水利調查》等,還著有70餘篇中短篇小說。
本書的基本內容和作者就介紹到這裡,下面我將從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學世界和精神世界三個方面介紹本書的精華內容。
一、生命的誕生及成長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從一串數字開始,袁隆平也不例外。1929年8月13日,農曆己巳年七月初九、體重3680克。給他接生的是萬嬰之母的林巧稚,她喜不自禁地歡呼:又是一個胖娃娃!真好!
袁隆平在北京協和醫院降生了,他伴隨着我國大西北和華北赤地千里的大饑荒而來。難道他是來拯救這個飢餓世界的嗎?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能在中國乃至世界享譽盛名的協和醫院裡幸運分娩,可見袁家不是普通人家。
事實確也如此。20世紀30年代,袁家在德安城北建了一座規模不小的宅院——頤園,袁隆平的童年就是在這裡度過的。
無論是在頤園還是在漢口扶輪小學上學,袁隆平都是開心快樂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強韌的父親和喜歡讀德國哲學家尼采書籍的母親。母親是位樂觀、豁達的知識女性。
母親培養孩子如同培養一粒粒種子,潤物細無聲,他們五兄弟中4個讀了大學,1個讀了中專。這都源於母親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做人要博愛,要誠實。
有時一件很小的事或一個故事,或許就會影響我們一生的取向,就像距離漢口不遠處神龍洞里的神農氏,還有資本家的園藝場。
秋天的一個周末,袁隆平隨母親來拜謁神農氏。看着四鄰八村的人們紛紛踏至而來,恭恭敬敬地祭拜神農。他不明白:神農為什麼這般受人尊敬?
母親給他講了《逸周書》中神話“天雨粟”的故事,似乎使他獲得了某些神示。
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帶袁隆平和同學們去參觀一個資本家的園藝場,那種“要吃水果,伸手摘來就吃;要喝牛奶,奶牛就過來,擠一杯就喝”的美好印象,讓他揮之不去。至此,他嚮往着那種田園之美、農藝之樂。
這種疊加效應,使得袁隆平想到:長大後一定要學農!一顆宿命的種子綻放出了小小的萌芽。
往往殘酷的事實能給人以巨大的警醒,警醒之猛烈,無與倫比。就在袁隆平10歲那年,他們一家又回到了重慶,經歷了日本飛機連續兩天大規模轟炸重慶,投下比炸彈更可怕的燃燒彈。當場死亡四千多人,兩千多人受傷,二十萬人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
1938年至1944年,日本對重慶進行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其殘暴程度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日本人的肆無忌憚,讓袁隆平明白了一個道理:弱肉強食!若要不受別人的欺侮,我們中國必須要強大起來。
在飢餓與戰亂共存的大環境下,飢餓離袁家也越來越近,一大家子人全靠父親一人掙錢養家。
但不管世局怎麼混亂,袁隆平的父母一直堅持讓孩子們上學。他的中學生活非常艱苦,吃糙米飯,點桐油燈,兩星期打一次牙祭,穿政府統一發的灰色布裝,穿磨破洞的鞋是常有的事。
袁隆平的學生時代,按他自己的話說:跟着興趣走。他是一個愛把事情琢磨透的人,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袁隆平典型的性格特徵。
他的物理老師講過一段話:一公斤煤完全燃燒可釋放出8千卡的熱量,如果能量能全部釋放出來,能釋放出二十一萬六千億千卡的熱量,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幾年所消耗的電力。袁隆平和他的同學一樣發出驚呼:怎麼可能!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很深奧的問題,它啟示了袁隆平一生:一個人或一粒種子,如何才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帶着這個思考,袁隆平結束了中學時代,跨進了一個嶄新時代,他如願以償地進了私立相輝學院農藝系。
四年大學即將結束時,袁隆平又面臨人生一次重大抉擇:到哪裡去?
“服從統一分配,到農村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那個時代最響亮的口號。結果他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腳下的安江農村任教。
[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必刪除[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