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見聞錄(一)

上午八點,做完核酸,為了鍛煉身體,步行回家。

沿着街道,經過菜市場,突然想起,我應該去看看今天有什麼時鮮蔬菜,買點兒回家。菜市場正門已擺好兩張方桌,桌上放着打印好的場所碼、入川碼、社區報備登記碼,旁邊還有幾個黑體大字:請大家戴好口罩!

我的手無意識地將兜里的口罩掏出,街上人流量極大,熙熙攘攘,而戴口罩的人還不足三分之一。即使這樣,我還是將口罩掛於兩耳,遮住口鼻。在市場上遛躂一圈,除了袖珍版茄子、黃瓜,略顯老相的絲瓜,人工催熟的西紅柿,老莖空心菜,其它都是一些不常見的。四十多度的高溫天氣已持續一個月了,能買到這些菜吃,就已經很幸福了。我想買一把農民種的豇豆。往年這個季節,正是吃農民種的豇豆的好時節。我逛完整個市場,也沒找到長長短短、白白紅紅的豇豆影子。

(西紅柿)

突然,在菜攤上,十幾個如我拳頭般大小的菜瓜撞進我的眼帘。從瓜頭到瓜蒂,一致的豎紋,均勻地分布在瓜身上,只不過有的瓜身是白的,有的是黃的,有的是青的。這些瓜太小,感覺還未長大,就被賣瓜人掐了下來。我在攤位上蹲下,捻着菜瓜,詢問它的價格。“兩元一斤。”蒼老的聲音在耳畔響起。沒想到這些不起眼的瓜,價格還不便宜,正好印證了“物以稀為貴”。順着聲音,我抬起頭,瓜主原來是一位白花蒼蒼的老人,大概六七十歲了吧!

(香瓜,菜農口中的“漿瓜”)

我買下七個青白的瓜,瓜主用白色塑料袋給我裝好。這種瓜,我已好多年未品嘗了。上次吃這種瓜,還是讀初中時,在老家,媽媽做的。不過,印象中,媽媽炒的那個菜瓜,每一個都要比我今天買的這個瓜大三四倍。我高興地提着瓜帶,穿梭於菜場。瓜在白色塑料袋裡晃悠着,咦,一個青瓜滾到我的腳前,又一個白瓜滾來。旁邊一個賣菜的人着急地提醒我,“你的袋子爛了,瓜掉了。”我彎腰一看,袋底不知什麼時候裂開了一個大洞,這些瓜都迫不及待地想從袋裡逃出。我撿起掉落的瓜,放在破袋裡,將破裂的帶底與帶口一起捏攏,抱着瓜走。剛走兩步,“給你一個口袋,小姑娘。”響亮的聲音在我耳畔響起。只見旁邊攤位上的一位老人,笑着遞給我一個嶄新的塑料袋。我的心微微一震,連聲“謝謝”地接過袋子。老人看了看我手中的瓜,說:“你買的這個漿瓜,多半是苦的。你嘗了嗎?”這是我買的時候沒想到的。走到前面,另一個菜主看見我手提袋裡的瓜,對我說:“你這瓜多半是苦的。我之前也賣過這種瓜,比你買的這瓜大多了。多少錢一斤?”怎麼又有人說是苦的?難道真的是苦的?我在心裡暗自想着。“兩元一斤。”我回答道。菜主說:“我之前,也才賣兩元一斤。”聽後,我竟有一種被騙之感。不過,靜下來想想,今天大旱,菜價如此也正常。

(香瓜))

看着口袋裡這幾個青澀的瓜,的確,這是我買的最小的瓜。是否有苦味?目前我還不知道。但至少,在買瓜回家的路上,我已感受到人間的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