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決定狠下心,將家庭經濟狀況告訴孩子的時候,孩子就變了

近幾年,閨蜜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好,她說,已經把孩子的3個興趣班縮減成1個,僅剩的一個興趣班也搖搖欲墜了,正在猶豫下次還續不續費,而孩子的零用錢也直接停了。

現在孩子總是吵着:

  • 為什麼在幼兒園的時候有零用錢,現在反而沒了?
  • 新學期我就不能買個新書包嗎?我想買個玩具,為什麼以前可以,現在就不可以?
  • 我想買新衣服,想買玩具,想去旅遊,坐飛機那種!

孩子“經常要這、要那”讓閨蜜很苦惱,我很有共鳴

同是天涯淪落人!我家裡的情況其實和閨蜜差不多,的確近年經濟狀況一般,我家大寶也很不適應,以前她不需要“要要要”,我能給的,都給了。現在她的需求,總是被我拒絕。

我是很能理解大寶的,因為她曾經也過着一年2次長途旅行,興趣班隨便挑的滋潤生活,但現在,都沒了。

其實,孩子有需求不是很正常嗎?而我們要做的,是讓他們明白,什麼是正常需求,什麼是過分需求。不能把什麼需求,都概括成“要東要西”對不對?

我狠下心,將家庭經濟狀況告訴孩子,孩子就變了

當家裡經濟狀況有變,我除了調整了家裡的開支分配,還做了一件事,告訴大寶家裡的真實經濟情況。

因為之前就對大寶有過一些財商的培養,她也已經上小學了,對數都有認識,能理解了。所以我給她詳細展示了家裡的收入支出。

當時,我把我和老公的收入列了出來。我提前一個月,用APP做了消費記錄,裡面每一筆的去向都清清楚楚。然後大寶終於知道,養一個家,那麼多地方需要花錢:買菜、買水果、衣服、水電、興趣班,甚至是電話費、油費、早餐費……

一開始,大寶還覺得爸爸媽媽收入挺多的,可以買很多很多雪糕和巧克力呢,但隨着每一項支出,錢越來越少了,最近所剩無幾,大寶就很緊張。

後來她問了一句:媽媽原來我們這麼窮嗎?我還能正常上學嗎?

我說:我不覺得我們窮,基本上我們的生活都是能保證的,你絕對能正常學習,但現在的大支出就別想了。當然我們不會一直這樣,爸爸媽媽也會很努力去賺錢的。關於零花錢,如果上個月有剩餘的,我就會分給你,如果沒有,那就不給。

大寶點了點頭。

後來大寶真的改變了很多,說實在的,在二年級整個學年,我都沒有幫她買過一支鉛筆。她說:想要鉛筆很簡單啊,上課表現好的孩子都能抽小獎品,裡面就有文具,如果我抽到糖果之類的,我就和同學換。

還記得一年級的時候,她是那種吐槽老師獎勵的鉛筆不好用,鉛筆到處扔的那種孩子。

很多媽媽說,家裡沒錢,孩子不會自卑嗎?我覺得,大人不自卑,孩子就不自卑。

大寶每天生活得很開心,人也不摳門,我也經常看她買禮物給同學。沒錢的時候,她就不買,也沒有不開心。實在很需要,她會提前告訴我,我覺得可以,就和她一起商量,能不能從其他消費項目中擠出來。

在控制玩具消費的過程中,她還自己做出了很多玩具,和妹妹一起玩。就像前幾天,她發明了一個盲盒模擬遊戲,拿了個快遞的紙皮箱子,挖了兩個洞,在裡面放了一些象棋,大家輪流伸手進去,猜猜象棋上的字,規定的時間內,猜對多的,就贏。

她說:這是他玩過的最好玩的玩具。

老公表示認同。

當我們坦誠以待,孩子才能與我們共患難

雖然我家的經濟收入少了,但大寶的收入倒是增多了,因為老人家給她的零花錢還在。生日、六一、春節,都是幾百上千的收入。

她的錢都是自己花的,看過我之前文章的都知道,我和老公很注重孩子的財商培養,她很小就學會存錢,自己買的iPad,買平衡車之類的。

我就記得有一次,我寫文寫得很晚,趴在桌子上忍不住說:我真的太累了。

大寶當時還沒睡,看了我一眼,噔噔噔地跑回房間,把存了半年的上千塊的零用錢放在我面前:“媽媽,這個給你,你休息一下吧。”

我當時眼淚都流出來了,覺得自己還能奮鬥一下。

我媽媽是做童裝的,自己是個小老闆。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媽媽總讓我周末幫忙看鋪,我當時大概讀小學吧。

我當時很抗拒,為什麼我要幫忙呢?好不容易放假,我也想休息一下呀,我上課已經很累了。

長大後我說起這事,我爸說那幾年服裝生意不好做,我們家欠了別人5萬,在90年代,的確很多了。你還記得吧,爸爸我當時大晚上,還出去開摩托車呢。

我真沒想到是這樣,還以為大人故意折騰我,看不得我閑下來。因為我當時說換自行車,買個什麼貴一點的學習用品,爸爸媽媽都是立馬答應的。如果早知道家裡那麼艱難,我一定不會這樣做啊!

孩子最愛的就是父母,如果知道父母的確有難處,他一定願意和父母同舟共濟的。

當我們坦誠以待,孩子才不會做錯誤的選擇

當我們經濟困難的時候,我們坦誠以待孩子就不會有過分需求。而當我們的確很有錢,我們也不該瞞着,哭窮。

有一個網友說起自己的經歷:

我從小就以為家裡很窮,所以第1次診斷出抑鬱症的時候,我自己給自己停了葯,也沒有繼續看心理醫生。後來我的病複發了,還越來越嚴重,這時候我才知道,家裡是負擔得起的。

又有一個網友說:

想當年,我覺得某港中文的學費太貴,沒敢報。因為從小媽媽就很嚴格,買啥啥都不給,零花錢是從來都沒有的。後來我才知道,家裡能支撐我上那所大學100年,媽媽還反問我,為什麼當時不報。可惜,一切都晚了。

家人的矇騙,讓他們與機會失之交臂。

我們還聽說過很多類似的新聞,為了幾百塊,孩子會去援交,因為丟了部手機,14歲的小孩跳樓了。

而這些孩子,家裡很窮嗎?不見得。他們只是不懂得錢與價值的關係,沒有健康的金錢觀。

其實,無論錢多還是錢少,都可以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沒錢,我們降低需求,同心協力積極地積累財富,有錢,我們知道掙錢不易,理性消費。

這樣,就很好。

寫在最後

作為家長,我們有錢的不炫耀,沒錢不焦慮,對孩子坦坦蕩蕩,以身作則,孩子知道真相,自會作出成熟的舉動。別以為熬着,日子都能過,別以為瞞着,對孩子好。

別高估自己,低估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