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宇浩
“倘若仍是姑息懈怠,那麼皇上!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臣,渾身顫慄!”當濮存昕扮演的林則徐,在舞台上痛陳這段獨白,台下觀眾的一腔愛國熱情也彷彿被瞬間點燃。
8月12—14日,由國家大劇院與廣州話劇藝術中心聯合製作的原創話劇《林則徐》,將在杭州大劇院連演三天。
毫不誇張地講,這也是2022年度杭州最接近天花板級別的一部話劇。光看主演,濮存昕、洪濤、郭達、關棟天、李賀……這樣的神仙陣容,試問多久才能見一回?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代,我們太需要一部《林則徐》式的舞台精品,也太需要“林則徐精神”了。正如濮存昕所說,在國家繁榮、民族強盛的今天,我們有時候也需要把內心的痛苦點燃,“處於這個巨變時代,尤其重要。”
【1】
8月12日晚,杭州大劇院,《林則徐》首場演出謝幕時,現場響起了長達數分鐘的掌聲。幾位坐在前排的阿姨,眼眶微紅,一邊歡呼,一邊舉着手機猛拍。
剛剛過去的兩個多小時,主演們用教科書級別的表現,帶領杭州觀眾穿越一百多年的歷史煙雲,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林則徐,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民族英雄的力量。
林則徐的故事,或許你只在課本里看過,但走進劇院,每個人都會對這段歷史有全新的理解。
歷史上,林則徐打響了近代中國反抗壓迫的第一槍,“若不嚴禁吸食,泱泱中華人皆病夫!”
正是抱着這種“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意志,林則徐踏上了一條“不能回頭也無法回頭”的先鋒道路,“鴉片一日不絕,則徐一日不回”,擲地有聲卻又簡單的一句話,道盡了林則徐一生的堅持,道光帝也忍痛留下“朕與林則徐,此生不復相見”的訣別之語。動蕩的時局 註定有人要成為歷史的先行者。
但你以為舞台上要演兩個多小時的“虎門銷煙”,那就錯了。
上半場,從道光帝看到林則徐那振聾發聵的奏摺開始,“倘若仍是姑息懈怠,那麼皇上!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臣,渾身顫慄!”一絲民族悲涼感襲來,也拉開了“銷煙”的序幕。
下半場,則從林則徐與妻子鄭淑卿的分別開始,到王鼎尸諫再到林則徐流放伊犁,無不滲透着一個王朝頹敗的氣息,以及“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走向。
按照導演王筱頔的說法,如果說上半場是關乎民族尊嚴的激蕩風雲,那下半場就是開啟睜眼看世界的曙光。
有觀眾走齣劇場後發了微博:“以前只把林則徐當成一個英雄,現在,看到了更多他作為普通人的一面。”
確實,圍繞與妻子、道光帝、王鼎、琦善等重要人物的矛盾衝突,全劇用戲劇的手段重新塑造了林則徐這個“數百年始得一出”的偉大人物,生動而不臉譜化。
比如與妻子分別的那場戲,就特別讓人動情,鄭淑卿說:“少穆,回鄉吧,福州的山水正向我們招手,就在我們蝸居的陋室,哪怕簞食瓢飲,待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我給你鋪紙溶墨,你就盡情地揮灑,一副副的對聯,裝飾我們的生活,這才是最大的快樂。”這樣簡單的快樂,大家都懂,但在民族大義面前,卻如此脆弱而不堪一擊。
【2】
之前在北京演出時,《林則徐》被觀眾打出了200分的“超高分”;在廣州演出時,一眾劇評人都給它貼上了“不得不看”的標籤……在疫情反覆的2022年,這樣一部頂級製作的話劇能來杭州,也是杭州觀眾之幸。
無論是神仙陣容的演員,“國家隊”的製作班底,還是要表達的立意風骨,《林則徐》都能帶給觀眾感官和精神層面的多重滿足。
杭州開演前的發布會上,濮存昕說,自己現在有點緊張,想趕緊去劇場踩點。這恰恰反映了一位舞台藝術家的職業精神——每次演出前,都讓自己對角色有點陌生的感覺,反而會有更好的狀態,不至於進入輕車熟路的“體系化表演”。
誰能想到,已經演了三年,濮存昕每天腦子裡捉摸的還是怎樣能精進林則徐這個角色。
“之前演了一段時間,我一好哥們打電話跟我說,‘我覺得你是在演你自己而不是林則徐’。”這句話讓濮存昕惶恐了很久,也反思了很久,“確實,那時候很多情節的處理上,那個出發點,還是帶入了太多自己的情感。”
在濮存昕看來,這部劇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讓觀眾了解到,林則徐對歷史的貢獻不僅僅是虎門銷煙。他認識到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後,開始組織很多人,大量翻譯西方國家的地理、歷史等信息編成了《四國志》,甚至最後自己完不成,還把它託付好友魏源幫他繼續完成,最終誕生了《海國圖志》。
“他做的事情,不僅僅是禁煙,他還是個有識之士。”濮存昕坦言,在排這部話劇之前,自己也不知道這些。
還有關棟天飾演的琦善,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提到琦善,就說是個反派,是賣國賊,他的政治理念和林則徐不同,覺得打不過英國人,大家可以慢慢談判,以爭取更多利益。”
導演王筱頔,被人戲稱為“獎項收割機”,文華大獎、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中國話劇導演金獅獎……能拿的獎都拿了,但在排《林則徐》的過程中,還是一直在思考,“因為這個人物,中國人太熟悉了,所以我創作的時候就在想,以什麼樣的角度和美學,來和當代的中國人,年輕人溝通。”
所以,演了三年,也調整了三年,最終觀眾看到的,是國家風雲變幻的時局面前,每一個可能決定國家命運的人,他們的選擇,“還是回歸到人性本身。”
同樣令觀眾意外的,是如此“正”的歷史題材,舞美設計卻全程創意滿滿,不斷製造着興奮點。
剛開場,就有人小聲嘀咕“這個台……怎麼有點斜”,不是沒裝好,而是特意設計了傾斜達11度的檯面,最前排的觀眾能看清舞台最深處發生了什麼,而後排的觀眾也獲得了跟舞台後方平齊的視線,讓代表着時空的四方舞台有了同時表現不同情節的可能。
舉個例子,哪怕前面舞蹈演員在跳,觀眾也能清楚看到,舞台後方的道光皇帝,正在閱讀着林則徐的奏章。
每一方裝置,每一束燈光,都不會是多餘。懸掛的屋頂,象徵搖搖欲墜的清朝皇權;另外一面大鏡子,則照見了當時世界時局的混亂不堪,也照進了林則徐堅定的內心。此外,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兩條燈帶,被繞成了長江、黃河的形狀,寫意地勾勒出了當時的中華版圖。
正如王筱頔所說,舞台上的每個演員、每個細節,都是環環相扣,從而讓林則徐這個歷史人物更加鮮活,也讓觀眾更明白一個道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總是不缺乏敢於“逆行”的英雄,記敘這段歷史,也是為了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