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故事|人生大事,他們送好最後一程:龍華殯儀館陽光車隊的“種星星”故事

摘要:龍華殯儀館陽光車隊,一群在現實中“種星星的人”。

正在熱映的電影《人生大事》,再度將殯葬師這一職業推向了公眾視野。區別於劇中人物從事的一條龍白事服務,在上海,殯葬師是一個籠統的職業概念,其中包含了入殮師、殯葬司儀以及遺體接運員等細分工種。榮獲2022年全國工人先鋒號的上海市龍華殯儀館車隊,在業內被譽為“陽光車隊”,他們24小時服務,晝夜不停穿梭於上海的大街小巷,每年承擔著2萬4千件接送任務,為逝者們送好最後一程。

(陳琅)

規範嚴謹一絲不苟

遺體接運員,雖然小眾又略顯隱秘,但在這個需要力量與膽識的職業中,其實從來不斷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加入。接受記者採訪的85後陳琅就是車隊的青年代表。

和電影中朱一龍飾演的莫三妹有些形似,瘦瘦高高的陳琅恰也留着圓寸頭,十年前從郵政業跨界入了殯葬業。他告訴記者,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一開始肯定是害怕的,但只用了一個禮拜就適應了,“可能我的膽子比較大吧。”

在龍華殯儀館的細分崗位中,車隊接運員是一線中最一線的工種。逝者的家中、養老院以及醫院,是他們最常去的地方。除此之外,在一些突發事故的現場,除了警察、法醫等外,也不乏有遺體接運員的身影。

逝者為大,接運工作有着規範而嚴謹的一系列流程,為了防堵可能的一切紕漏,工作人員要慎之又慎。陳琅向記者介紹,每回出車前,對車輛做好安全檢查、衛生保潔,備齊必要的物品。接運過程中,對於遺體要輕拿輕放,特別是在裝袋封閉前,還要進行初步的檢查,“檢查身體部位是否有明顯的損傷等。”

《人生大事》的導演很想在電影中表達中國人死亡觀里的浪漫情愫。陳琅回應說,作為一項為逝者生者的服務,車隊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程序性的工作之外體現儀式感,透着溫暖的人情味。面對情緒極度痛苦的家屬,接運員要與之共情,予以安慰和體恤。每次開車前,接運員還會帶着家屬一起向遺體三鞠躬。不少家屬提出在前往殯儀館前,能再陪着逝者“回一次家”。只要情況允許,車隊都會滿足家屬的請求,不計路程地提供“讓愛回家”服務。

(宋振巍)

暖心服務贏得認可

疫情期間,相較於其他部門而言,車隊是龍華殯儀館內最忙碌的部門。

車隊組長宋振巍和四十餘位隊員實打實地駐館兩個多月。他說,自己從業二十餘載,經歷了職業中許多的五味雜陳,但印象最深刻的,還要數這次疫情中的接運工作。

“我們每個人穿着兩件防護服、三副手套,戴着N95口罩、面屏出車,一開始很不適應的。” 宋振巍說,反而在過去工作量佔比最大的開車和扛抬都不是事了,“心理的壓力很大,不能有一點閃失,如果工作的疏漏導致殯儀館涉陽,後果不敢設想。”

陽光車隊24小時提供服務,晝夜不停穿梭於上海的大街小巷,在特殊時期,為一位位逝者送好人生最後一程。車隊的服務贏得了不少家屬的肯定。在一封感謝信中家屬這樣寫道:“你們員工不辭辛苦、不畏病毒,在凌晨3點多趕到家中,為母親進行認真仔細地消毒,將她從窄陡的樓梯運送下來……我們全家深受感動……感謝你們在我們身心悲痛的時候,帶來溫暖和關愛!”

創新研發提升效率

一部電影的熱映,令殯葬從業者再一次“被看見”。但其實,作為社會化職業中的一項必要工種,他們早已不是什麼人們刻板印象里的冷門或邊緣。“其實我們的崗位蠻有吸引力的,想來應聘的人還不少呢。”車隊負責人告訴記者,會開車、身強體壯是主要的崗位要求。面試中還有一項實操環節,親歷之後有人會望而卻步,但也有不少人就像陳琅、宋振巍那樣,一干就成了終身的職業。

由於接運是項體力活,車隊歷史上的女職工屈指可數,最近的一位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十餘年後現已退休。常年扛抬,隊員們大多患有網球肘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等職業病。為了減輕他們在接運過程中上下樓和長距離搬運的勞動強度,2021年,車隊與專業生產殯儀用品公司合作,研發出一種樓梯、電梯兩用的搬運車。經過多次調試後,已能基本符合當前要求,同時還能有效避免接運過程中出現意外狀況,為家屬提供人性化、有尊嚴的服務。

工作中了見慣生死,車隊的隊員們比普通人更有一種“好好活着,認真活着”的動力。駐館的兩個多月里,只要不出車,酷愛跑步的陳琅就繞着館內的室外場地一天拿下一個“半馬”、一個“全馬”,累積跑了四百餘公里。他笑言:生命不息,就要奔跑不止。

《人生大事》中從一個孩童的視角,將殯葬師職業解讀為“種星星的人”。“生命教育很需要從娃娃抓起。”老一代殯葬人宋振巍也期待着能看看這部講述自己職業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