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績論英雄!34歲“科技抗疫大咖”一步到位評正高

湖北日報訊 (記者鄧偉、通訊員唐杏紅、實習生俞柯亦)9月18日,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場特殊的職稱評審會。此前連初級職稱都沒有的朱師達,一步到位獲評正高級職稱。

這件事,非同尋常。

一般說來,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評職稱,要在取得初級、中級、副高級後,才能參評正高級。朱師達為何能打破“規矩”,連升四級?

翻開朱師達的職稱評審材料,答案就在其中——

基因測序、核酸檢測、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很明顯,他是一名作出過重要貢獻的“科技抗疫大咖”。

朱師達今年34歲,目前是華大基因華中片區負責人,兼任武漢華大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總監。

2010年,朱師達大學畢業進入華大基因。多年來,他一直深耕專業技術領域,專攻基因測序技術。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在深圳過年的朱師達逆行返漢,帶領團隊緊急攻關“核酸檢測”。

他們不僅生產出全國首批獲准使用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還建成首個“火眼”實驗室,日均可檢測1萬份核酸樣本。

一年來,他們的核酸檢測試劑從武漢走向世界,超過180個國家和地區都在使用。“火眼”實驗室也遍布全球,布點超過80家。

朱師達坦言,從事專業技術工作11年來,因工作地點和職位多次發生變化,他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機會申報職稱。面對一些對職稱有硬性要求的國家重點課題時,只能望洋興嘆。

“感謝湖北針對實際需求,組織特殊評審,讓我們如願以償,未來的路一定能越走越寬。”朱師達這番話,道出了這場評審會上30名參評人才的心聲。他們大多來自高科技企業,在各自專業技術領域有不俗業績。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省人社廳了解,朱師達等人滿滿的獲得感背後,是我省深入推進職稱制度改革,破除“唯學歷、唯論文、唯資歷”傾向,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帶來的可喜變化。

以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例,隨着職稱評審工作不斷改進,該區創新開展“一企一評”“一事一評”,獲評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逐年增長。2012年至今,已有2580人獲評副高級以上職稱。

“我們將聚焦各類主體、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的人才培養、使用等需求,更好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以實績論英雄,多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該廳還將進一步暢通職稱評審渠道,向企業下放評審權,激發人才活力,為發展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