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熬膠去了嗎?磨蹭這麼長時間

琢磨方言時間長了

很多詞兒會冷不防蹦出來

包括那些已經遺忘很久

幾十年都不用的老詞兒

昨兒個夜裡寫東西

熬到凌晨五點多才躺下

初秋的夜裡睡不踏實

腦袋裡做着淺夢,眼前虛晃着幻影

朦朧中回到尕時候

我趕着幾隻羊剛進院門

阿達迎面過來說道:

“就讓你把羊躖回來么,又沒讓你去熬膠,

咋就磨蹭哩這麼長時間?”

他話音未落,一隻羊突然咩了起來

我一下就驚醒了,一頭的汗

起來坐了良久,天已大亮,想起方才的夢

“熬膠”這個詞兒一下亮了

趕緊拿過手機記了下來




熬膠,新疆土話音讀為【náo jiǎo】

喻指“磨蹭、耗時費工”

或者“閑得發慌、無聊打發時間”

“熬”指“久煮”

“膠”有雙重含義,既是指

“用動物的皮、角或樹脂等製成的

能粘合器物的東西”

也是指“膠着、陷入”

如:“你熬膠去了嗎,現在才來。”

“他一天到黑閑得熬膠着呢!”

“走,出去耍走,蹲到房子熬膠呢嘛。”



熬,《說文解字》釋為:“熬,干煎也。”

西漢揚雄所著《方言》釋“熬”為:

“凡以火而干五穀之類,

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

“熬”的古音有兩個

《唐韻》記為“五牢切”,讀【áo】

集韻》《韻會》《正韻》記為“牛刀切”

【náo】,所以“熬”讀為【náo】

是古音在方言中的保留和遺存

北方多地的方言中“熬”都讀為【náo】

“熬煎”都讀為【náo jian】

只是音調有出入





熬膠,正音讀為【áo jiāo】

“用骨或皮或者樹脂熬制黏膠”

在有些地方特指“熬阿膠”

熬膠需要長時間小火熬燉

屬於慢工細活,得有人專門盯着

並且還需要不停攪動,也非常耗時

所以才引申出了“磨蹭、耗時、費工”

或者“閑得發慌、無聊打發時間”等義



歇後語“驢皮煮膠--慢慢熬”

驢皮熬制的驢皮膠製作時需用文火慢熬

指面對困苦,慢慢忍受,等待出頭的時候

民間俗語有“熬膠不粘,做醋不酸”之說

形容人一事無成,什麼都幹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