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博弈:中國守住“製造業”,便可立於不敗之地

歷史經驗反覆證明:強大的製造業,在任何時候都是“王者”的象徵。英國19世紀,是世界工業的發祥地,成就了其“日不落帝國”;二戰時期美國激發出來“恐怖級”的工業生產能力,成全了其70年來的全球超級霸權;日本1980年代號稱是“電子製造王國”,其經濟發展規模一度讓美國感到害怕;德國是自始至終最專註於製造業的國家,8000萬人口的經濟體不但主導整個歐洲,還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平衡力量之一。而更重要的是,往往製造強國都是技術強國,幾乎無一例外。比如,英國發明蒸汽機,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美國發明電氣和計算機,引領第二、三次工業革命;而日本當年的半導體技術和精密製造享譽全球;而當前的德國工業技術,恐怕不會輸給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德國強大的製造業

今天中國的“世界工廠”,就有點像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前英國的“世界工廠”。英國當時發明了蒸汽機,中國現在發明了5G,都是引爆產業革命的關鍵技術。比較不同的是,英國當年的產業革命沒有人干擾;而今天美國,無論是對中國製造還是對華為5G都非常的覬覦,並採取“貿易戰+科技戰”雙重行動進行實質性地破壞和打擊。這也就是所謂的,面對即將來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美兩國之間的“世紀科技大博弈”。無可諱言,美國基礎科學依然非常強大,但面對中國應用科技神奇般的崛起,已經讓美國產生了極度的焦慮和不安。美國用一場兇狠的芯片大戰,將中美科技推向兩個平行的時空——未來30年,中美人工智能產業革命巔峰對決的大幕由此開啟。

人工智能產業革命

未來10-15年,或許是全球人工智能產業革命引爆的關鍵期。面對這場近在眼前“科技+產業”的競爭,除了AI技術(算法)還有一定的優勢外,美國既沒有5G技術,又沒有產業支撐。所以美國顯得非常焦急,一方面美國採取絆倒對手(鈍化對手)的手段,用封鎖芯片的方式來延緩中國科技發展;另一方面美國也嘗試建設自己以增強競爭力,但無論美國的大基建刺激和復興製造業的計劃,或許對於這場產業革命都太晚了。美國貿易戰,沒有動搖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產業沒有發生大規模轉移;美國的芯片封鎖,無法影響中國AI技術發展——中國能生產人工智能所需要10-90納米的芯片。在貿易戰最激烈的時候,中國率先引爆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革命,這不但是“中國製造”的產業升級,更是5G概念下自動駕駛的第一個人工智能場景實現。這些經驗和數據,最終將向智能工廠,智慧農業和智慧城市滲透——由點到面,最後引爆轟轟烈烈的第四次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