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的夢想

7月28日,在西藏自治區南木林縣多角鄉娘木村,記者見到了旦增曲培。這位20歲的藏族小伙,像河谷里的青稞一樣,在高原陽光下茁壯成長。

在不通公路的年代,娘木村向外只有一條土路。旦增就順着這條塵土飛揚的小路,跑進了小學、中學。

8月15日,西藏自治區公安廳駐娘木村第十工作隊隊長拉巴卓瑪(右一)在旦增家走訪。冉金順 攝

去年,他考上的大學,在安徽合肥。他很喜歡那裡的生活,風景宜人、人們友善。

學業之外,他還踢球、比賽,閑暇時打零工——這個年輕人的生活豐富、精彩。

聽着旦增的講述,記者想象他的未來之路,或許紮根外地,或是回到高原建設家鄉。然而,他的一句話,打破了所有想象。

“我預備再讀一年,然後去當兵。”

“為什麼?”

“因為我崇拜軍人。當兵、保家衛國是我的夢想。”

17歲時,旦增就去應徵入伍,因為身高不符,沒有實現願望。“我常和一些當兵的同學聊天,聊軍營的生活、訓練情況。”旦增告訴記者,“現在我身高也符合了,一切條件都具備了,明年入伍,再轉士官,做職業軍人。”

“成為軍人的想法是怎麼形成的?”記者問。

“我的爺爺就是軍人,1972年參軍,1981年在建設邊防公路爆破作業時犧牲,被追認為烈士。”旦增說,小時候就聽大人講爺爺的事,講過去的歷史。

了解過去,知道祖輩走過什麼樣的路,所以明白該向哪裡去。

旦增告訴記者,他願意去邊境地區,願意去祖國需要的任何地方,願意像爺爺那樣戰鬥,“我不怕犧牲,家人會理解我”。

中午12時許,記者見到了旦增的奶奶,69歲的老人次旦卓瑪。“過去,我們給貴族地主種地,年底上繳糧食和錢財。當時,我不到10歲,那麼大片地,我一個人干。他們打人、殺人……”回憶起童年的悲慘記憶,老人淚眼婆娑。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風雲激蕩,山河動情,雪域高原換了人間。

民主改革,西藏的社會制度一步跨千年;圓夢小康,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

今天的西藏,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各族群眾團結奮戰,衣食無憂、看病不愁、生活更好,真正是“幸福的歌聲傳四方”。

旦增見證了娘木村的變化,“尤其是近幾年,水泥路有了,自來水通了,村裡大部分人買了車”。2019年3月,西藏自治區公安廳駐村工作隊進駐娘木村,與村“兩委”一起積極尋找致富門路,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

2020年,工作隊興辦集體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旦增一家也是其中的成員。合作社運營至今,收益已達30萬元。工作隊還積極推進娘木村勞務輸出合作社運營,群眾年底分紅資金預計25萬元。

“村裡經濟條件大幅改善,教育環境也在變化,現在適齡孩子全部就學,大學生就有10餘個。”娘木村黨支部書記珠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隨着鄉村振興的深入,大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越來越好,是西藏各族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也讓年輕一代的旦增們可以做夢、敢於追夢。

午後,窗外微風習習,陽光撒向客廳的花草,一簇簇、一蓬蓬。次旦卓瑪老人面容平靜慈祥,迎着陽光舒展。

人民公安報社西藏融媒體採訪組,執筆:人民公安報、中國警察網記者謝俊思、王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