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人說養孩子要抱有一種養植物的心態,靜待花開,可當周圍的環境,不絕於耳地傳來各種聲音時,這種溫柔、平和的想法似乎變成了一種奢望,我們被這些聲音裹挾着改變了速度和方向。
皮克斯的短片《飄》,更是把這種糾結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只有短短几分鐘,卻直戳人心。
短片開頭的場景發生在家門外的小花園,爸爸在草坪上與兒子嬉鬧,玩拋高遊戲,教孩子走路,享受這親昵的親子時光。
爸爸摘下路邊的蒲公英吹向天空,本來只想讓孩子看一看大自然的神奇,卻有了更意外的發現——孩子想去抓飛散開的蒲公英,自己卻漂浮了起來。
看見孩子的特殊技能,爸爸先是一驚,但隨後嘴角上揚,露出了欣賞的笑容。
但這種欣賞卻被突然出現的鄰居打斷了。
爸爸瞄了一眼鄰居懷裡的孩子,突然覺得自己兒子的這種特殊技能顯得如此格格不入,趕快拉回了孩子,在旁人詫異的目光中,抱著兒子無措的“逃”回了家中。
這時,孩子還是掛着一副天真無邪的笑臉,對什麼事都充滿了好奇,可爸爸卻不再為孩子的技能感到驚艷、欣喜,他變得非常焦慮和恐懼,孩子的與眾不同漸漸成了他心中的負擔。
外出時爸爸會用繩子拴住孩子的背包,並在背包里塞入石塊,藉助外力,讓他看上去和別的孩子一樣。
一次外出,走到兒童樂園時,孩子竟然脫掉書包,用漂浮的方式再次出現在了家以外的地方,爸爸發現後,眼裡全是驚恐。
他費了好一番功夫才抓住了孩子,奪下他手裡的籃球,憤怒地拉着孩子的衣領,把孩子往回家的方向拽。
孩子對爸爸用這種粗魯的方式對待自己,感到十分不滿,他大吼大叫,極力想要反抗和掙脫。
“為什麼你就不能做個普通人呢?”
,爸爸這句壓在心裡的怒吼,像給了孩子當頭一棒。
他震驚過後,默默地落回了地面,沮喪地低着頭,戴上帽子把自己藏好,滿臉委屈和隱忍,緊閉雙眼,任爸爸“擺布”。
看著兒子這樣的狀態,爸爸又心疼又內疚。
終於,爸爸發現自己眼裡的孩子,比別人眼裡的孩子更重要。
過於在意別人眼裡的孩子,一些不適合自己孩子的標準,就會左右着自己的喜怒,比起外人的態度,父母的態度會更傷孩子。
相反,看見自己眼裡的孩子,欣賞他們的特別,陪着他一起去對抗壓力,孩子始終有一份包容和支持能“傍身”,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逆境中的光,有溫暖和指引才不會對這個世界太絕望。
父母給孩子最難的愛,是克制住心裡的焦慮
我的一位朋友,自從孩子上幼兒園起,就給孩子報班、帶孩子上課,幾乎佔據了她日常生活里大部分時間。
她給孩子報了十多門課外班,原因只是因為別的孩子都學了。
她說;“看別的孩子在哪方面比我的孩子強了,我就忍不住想給孩子報班,有時候睡前我也會想,其實自己也不是出自名校,不夠優秀,可能孩子這一生也很平凡,別壓孩子了,可是第二天一早看到群里攢課的訊息,或那些曬娃的朋友圈,自己一下又陷入了戰鬥狀態。”
朋友也很愛孩子,但她習慣了從別的孩子身上去搜集評價體系的標準,總把別人的優秀當做衡量自己孩子的標尺,關注點也就被困在了別處。
自己孩子的優點來不及看,而始終在追趕別人孩子的長處,孩子的閃光點慢慢暗淡下來,父母也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無法認同孩子是個優秀的個體。
當然父母因愛而生的焦慮不只存在於學習這一件事上,有父母為自己有一個像皮猴一樣的女兒而煩惱,還有父母正在發愁,自己家的小男孩總是多愁善感,動不動就掉眼淚。
當孩子與我們通常認知里的形象有出入時,也會讓一些父母感到無措,會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會得到別人的不同評判,並把這些設想的評判與自己的教育責任聯繫起來,對孩子提出嚴苛的要求。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
法國著名思想家羅曼·羅蘭曾說:
每個人都有他的隱藏的精華,和任何別人的精華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氣味。
這裡的精華,可以理解為個人特點,也可以理解為人的氣質。
而這種氣質是從孩提時就伴隨着我們的,影響着我們思考和行動的方式,並不是每一個孩子在同一件事里自願出的選擇都一樣,因此孩子呈現出有差異的結果,正是在向父母發出信號,“這件事並不符合我的氣質”,可惜有的信號被父母的焦慮掩蓋了,接收不到提示的父母,反而轉向了孩子氣質的“背面”,去否定、強制孩子。
說到孩子的氣質,你可能還是有些困惑,難道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舉手投足間表現出來的優雅嗎?
引用一句話,你可能會有更清晰的理解。
在《發現孩子的天生氣質》里寫道:
“孩子與生俱來,對內在或外在刺激的反應模式,我們稱之為氣質,也可以說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
比如,有的孩子見到任何人都是“自來熟”,而有的孩子則很慢熱,或者直接表現出害羞、不適或抗拒,這是因為孩子有這不同的趨避性。
再舉個例子:
兒子到幼兒園,一個星期也就不哭鬧了,可是同事的兒子一個月了,還每天拖着哭泣的孩子走到幼兒園門口,同事為此非常惱火,但當他知道這和孩子的適應度有關,他開始理解不是孩子太嬌氣,而是有的孩子能夠快速調整自己在新環境里的狀態,而有的則需要慢慢適應,有個更長的過程。
還有的孩子面對煩躁、興奮的事情時表現出來的反應強度也不同,有的表現得很容易激動,相反,有的孩子不管開心、還是生氣,表達都沒有太大的起伏,顯得很文靜。
反應閾不同的孩子,也會有不同的敏感表現,閾值高的孩子,在較強的外界刺激下才會有所察覺,而閾值低的孩子,一點小小的干擾或改變就會引起他們的不適。
可見,只是以外界標準要求孩子,有時候真的是在為難孩子,他們的委屈和渴望被愛的感受,都特別希望父母能看見。
與其盲目地尋找目標來制定期望,不如順應氣質去推動孩子,只有他們願意向前,前面的路才會是順暢,且能一直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