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學科技社
自從2022年12月7號,新十條公布並且開始實施之後,我國的疫情管控就從過去的國家統一管控變成了個人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感染了的患者也不必再強制隔離,只需要自己在家自行隔離即可。放開之後,一二線城市首先開始爆發,感染者數量爆髮式增長,緊接着三四線城市和一些偏遠城市以及農村的感染者數量也不斷增加,逐漸迎來爆發頂峰。
到目前為止,新十條已經開始實施了二十多天,在這二十多天之中,網絡上和社交媒體、社交平台當中對於疫情放開的討論也在逐漸轉變,從一開始的大多數人支持放開,當如今支持放開和反對放開的人數已經相差不多。這就讓人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有沒有可能國家再次封控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很簡單的,不可能,或者說幾乎不可能。
接下來我們就從國家財政壓力、人民群眾利益以及國家發展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的分析。
國家財政壓力
疫情三年以來,從一開始的國家報銷治療,再到後面的免費疫苗、免費核酸等方面來看,在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下,在這方面的開支是巨大的。國外許多國家在疫情早期選擇放開也和財政壓力有着密切的關係。
最重要的是,財政壓力不僅僅是在支出的金錢方面,同樣也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無論是核酸、疫苗還是一些如口罩、消毒酒精、抗原試紙等基礎的醫療資源,都是需要材料去製造的,並非是用錢就一定買得到的。這對國家的物力也是一種很大的負擔。
人力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從醫院當中的醫護人員,再到管控時期的隔離人員乃至是平時做核酸時候的工作人員,都是需要工資開銷的。這部分的開支也要由國家進行負責,而且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下,這部分所需的人員數量也同樣龐大,對這部分人員的審核、考察、監督也是龐大的人力開支。
人民群眾的利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全面放開封控也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有着密切的關係。一方面是在放開前期,很多人無論是在平時的生活當中,還是在互聯網上的社交平台當中,都在呼籲或是支持放開,對於人民的想法,國家肯定是要加以參考的。另外一方面,疫情三年,隨着後期是實行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動態清零等方式,對生產的壓力減輕了很多,但是時不時的小規模爆發以及一些矯枉過正的防疫舉措,都對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疫情防控期間,一部分人可以居家上班,但是有更多的人是沒有辦法居家上班的,更何況很多企業的經營也受到了影響,開不出工資甚至是企業關張的情況都層出不窮。時間短可以堅持,但是時間久了之後,很多人面臨車貸房貸失業的壓力,也很難堅持。
為了保護人民而傷害人民,這顯然不符合我國的國情和“人民至上”的防疫政策。
國家的發展
在疫情期間,因為我國對外來入境人員嚴格的防疫措施要求,對國家的外貿發展也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如果說疫情期間哪個行業受到的損失最嚴重,那麼跨境電商一定榜上有名。在2019年的時候,我國的跨境電商行業發展迅速,在深圳、廈門、杭州等地區都呈現出了一種蓬勃發展的趨勢,依託於國內強大的製造業,無論是在歐美地區還是東南亞地區或是拉美等地區,我國的跨境電商都佔據了一席之地,但是疫情封控以來,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急轉直下。
從跨境電商這一行業的發展就可以窺見全貌,在疫情三年以來,因為無法與世界交流,國內的工廠也大規模停工等原因。我國的很多行業發展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出現了倒退的情況。國家的發展不僅能夠增強國家的競爭能力,更好的和世界上其他地區交流融合,也能夠讓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做好個人防護,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一部分人希望再次封控主要是因為擔心被感染,或者是因為家中有老人孩子,擔心老人和孩子的身體狀況。這種擔心是正確的,但是也並不意味着這就要再次封控。如果擔心自己被感染,那自己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保護好自己,或者可以繼續個人封控來減少出門,如果擔心家人被感染,那麼可以讓免疫力弱的老人孩子減少出門,出門之前防護措施一定要做好,回家之後及時消毒,都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被感染的。
封控全面放開之後,我們便成為了自己的健康責任人,在這種情況之下,更應該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佩戴口罩,及時消毒。對於一些感染了的患者而言,也應該要有社會責任感,盡量減少出門,甚至是不出門,避免進一步傳染。
最後總結:以上所述目前疫情已經全面蔓延,各地都已達到了感染高峰,國家再度封控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每個人要做的是加強個人防護,守護好家人,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抗疫勝利。
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