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葯企來說,合同研究組織臨床CRO可以為葯企縮短高達30%的時間,降低40%的研發成本,成為藥廠與時間抗衡的有力戰友。
藥物研發大致可以分為臨床前和臨床試驗兩個階段,臨床試驗指在人體進行的系統性研究,通常需要五至七年時間。如果一款新葯研發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是“十年十億美元”,那麼“七年七億”都會花在臨床試驗上。在全球創新葯專利集中到期,國內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同品種僅前三家可被納入集采範圍等利空因素下,新葯上市的早晚,對藥廠而言就是生死的差別,藥廠必須與時間賽跑。
和FDA符合標準即可開展試驗的要求不同,根據《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GCP的管理規定,我國的臨床試驗必須在被認證為臨床試驗機構的三級醫院中進行。在百姓日常看病上,三級醫院資源本就緊張,能分給臨床試驗的資源就更捉襟見肘了。
因此,臨床CRO是全球CRO市場中最重要的一環。國信醫藥是一家專註提供臨床研究服務的CRO公司,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CRO分會執行副主委單位。
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生2.77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3.18人,只相當於英國十年前的水平和澳大利亞二十年前的水平。這意味着平均一名執業醫師要負責361人的健康問題,一名護士平均則要負責314人,精力難以兼顧臨床試驗。
一邊是臨床試驗資源緊張,一邊卻是藥物研發需求增大。近五年,中國藥物研發投入已從10.5億美元增至21.1億美元,每年增長19.1%,遠高於公立醫院的建設速度。
過往臨床試驗審批周期較長,從申請受理到患者入組平均耗時14到20個月。但在201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實行臨床試驗申請默許制——受理日起60日內,葯審中心如無否定或質疑,申請人可自行開展試驗,藥品研發由“嚴進寬出”向“寬進嚴出”轉變。
在藥物研發中,醫院床位和醫生成為最稀缺的資源,這也直接導致國內的臨床CRO發展,嚴重受制於臨床試驗機構的緊缺。
阻礙臨床試驗開展的,除了醫院主觀上的參與意願,還有客觀上的全國醫療資源緊張。臨床試驗機構在三級醫院進行,研究者的角色多由科主任承擔,由護士進行輔助,全職研究人員數量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