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30年代北鎮城門
“九一八”事變後,錦州地區落入日本人之手。偽滿洲國政府在1934年設錦州省,1937年始設錦州市。在錦州地區有一個叫北鎮的地方,素有“幽州重鎮”之稱,位於遼寧西部東端,東距瀋陽200公里,西南距錦州120公里。圖為上世紀30年代北鎮城門
【附錄】明朝建立後,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0年)五月,設廣寧衛,委派指揮王雄在古城舊址重築長方形土城,比遼古城規模大。周長九里十三步有奇。城門五座。東曰永安、西曰拱鎮、東南曰太安、南曰迎恩、北曰靜遠。後由都督劉楨用磚修了瓮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5年),命都督楊文督遼東諸衛士兵,對廣寧衛城進一步修繕,增修雉堞,以防邊衛。明永樂年間,總兵官劉江展東南關以授民居。
弘治年間。備御胡忠展西隅。正德十四年已卯(公元1519年),備御李溱展南關五百四十六丈,池深一丈五,闊兩丈,城周圍長十—里四十五步。明嘉靖十六年丁酉(公元1537年)由左少監王永、都御使任洛、總兵官馬永又重修古城,門六座,西一門土塞,五門名稱如舊。城上建箭樓四座,北曰鎮朔、東南曰柔遠、南曰望京、西曰瞻秀。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公元1555年),都御使蘇志皋擴建新城,又稱南關。門三,南曰拱護神京、西曰振武、東曰宣化,與舊城合計為周長十七華里。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公元1556年)秋大水將南關沖毀。又由當時都御使蘇志皋與總兵官羅文豸督工重修,在迎恩門外修築南關。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公元1563年),督御使王之誥築里城,使城牆周長又達十七華里,將衛城擴展到城二道河北岸,二道河成為當時的護城河。城門六座,除原五門外,又增修一座小西門規模相當宏偉。並將城內通濟橋北鍾、鼓二樓全部復修。
清代立國後,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由於戰亂,使古城牆周長減至十華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厚一丈五尺。除南關的拱護神京門改為迎恩門外,其餘各門名稱仍舊。到乾隆年間,城樓與南關廂三門都已毀壞,護城河壕溝淹沒。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東巡路過廣寧縣城,見到牆已破壞,多年失修,乃下令重修廣寧城。因南關廂傾圮不堪,故未加修葺。重修後,城周圍共十二華里二百一十步,城門五座。城上建箭樓四座,南曰望京、小南門曰柔遠、西門曰瞻秀、北門曰鎮朔;東南角建魁星樓一座。經過這次維修,使廣寧古城規模固定下來,以後二百年未變。
上世紀30年代錦州省義縣中央十字街鼓樓
義州衛城十字街中心的鐘鼓樓,始建於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樓高17.2米,分為三層。基座平面為正方形,高如城牆,下砌通向四條大街的十字券洞,全部大青磚砌成,分東、西、南、北各築拱形通道,並有上樓的石梯。二層平台為眺望台,四周牆上有垛口30個。平台上面為兩層樓閣,均為磚木結構,二樓內東南角木架上懸一口大鐘,故稱鐘樓。中間屋內有通往第三層的木梯。三樓內架設了一面巨型牛皮大鼓,故稱鼓樓。
然而,有600多年歷史,沒被戰火毀掉的義縣古城,卻毀於和平時期,1953年,一位愚昧的地方長官,下令拆掉所有的城牆、城樓,廟宇和鐘鼓樓,僅奉國寺、廣勝寺塔、安泰門和少數幾座廟宇倖免。
義縣火車站
義縣火車站
義縣火車站
錦州省公署
錦州省為舊省名,為偽滿洲國時期的一個省份,1934年至1945年存在,省會是錦州市,因駐地錦州市得名錦州省。領2市10縣3旗,省域與今遼寧省錦州市面積大體相當。
錦州省為1934年(康徳元年)12月1日由奉天省析置錦縣、錦西、興城、綏中、義県、北鎮、盤山、台安、黒山、彰武10縣及熱河省析置朝陽、阜新2縣而來,錦州省第一任省長為徐漢卿。1937年7月1日,升錦縣為錦州市,偽省、市、縣公署皆駐錦州。[1]1945年8月20日,偽滿洲國滅亡,隨之錦州省撤銷。